【蔡鎤銘專欄】中國大陸貨幣政策大轉彎:人行資產負債表揭祕

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2024年9月,中國大陸金融政策迎來重大轉向,由延續14年的「穩健」貨幣政策轉為「適度寬鬆」。中國人民銀行(以下簡稱人行)於短時間內兩度下調存款準備率與政策利率,並推出十項金融政策措施,目標為穩定市場、提振信心。此轉變顯示人行試圖靈活應對經濟挑戰,特別是房市與股市的持續低迷。透過分析人行資產負債表,可深入理解貨幣政策的演變脈絡、操作手段及其對經濟的潛在影響。本文以人行資產負債表為主軸,結合詳盡數據,探討政策轉向的背景、實施細節及實際效果。

貨幣供應與信用乘數的演變

截至2025年6月,人行資產負債表負債端顯示,準備貨幣(貨幣基礎)餘額達37兆9159億元,廣義貨幣(M2)餘額高達330兆2868億元,較2011年1月的73兆3885億元成長4.5倍。2011年,隨著貨幣政策從「適度寬鬆」轉為「穩健」,M2成長率逐步放緩,從2011年的近20%降至2023年12月的10%以下,2024年6月進一步跌至6%台。政策轉向「適度寬鬆」後,M2成長率止跌回升,2024年12月達7%台,2025年6月突破8%。

M2變化的背後,是準備貨幣與信用乘數的交互作用。準備貨幣由現金與活期存款構成,其中活期存款受人行資產購買及存款準備率調整影響。2011年1月後,活期存款成長率顯著放緩,甚至出現負成長,導致準備貨幣對M2的倍數從3.8倍上升至2025年6月的8.7倍。這顯示人行透過降低存款準備率與利率,擴大信用乘數以維持M2成長。

具體而言,2024年9月27日,人行將大銀行存款準備率從10%下調至9.5%,中小銀行從7%降至6.5%,創中小銀行歷史新低,大銀行則為2007年以來最低。人行總裁潘功勝表示,年内可能再下調0.25%至0.5%,雖未實施,但已釋放約1兆元流動性,顯示人行積極擴張貨幣供應以刺激經濟。

資產端的結構性調整

人行資產負債表資產端的變化,揭示貨幣政策的結構性轉型。外匯儲備為最大資產項目,2025年6月達22兆9842億元,較2011年1月僅增1兆元,遠低於2014年4月28兆1039億元的峰值,佔總資產比例從81.8%降至50.2%。儘管經常帳持續擴大黑字,資本帳黑字與赤字交錯,國際收支擴張趨勢未使外匯儲備顯著成長,反映外匯管理放寬及貨幣發行方式改變。值得注意的是,黃金儲備在同期成長5.6倍,顯示人行在資產配置上的多元化策略。

對存款性金融機構(Deposit financial institution)的貸款顯著增加,從2011年的1兆5913億元成長至2025年6月的17兆8781億元,佔總資產比例從5.9%升至39.0%,成為外匯儲備比例下降的補償。此成長主要來自中期貸款便利(Medium-term Lending Facility, MLF)、常備借貸便利(Standing Lending Facility, SLF)及抵押補充貸款(Pledged Supplemental Lending, PSL)等工具的擴大應用。截至2025年4月,這些工具餘額達5兆9000億元,顯示人行不僅用於流動性調節,更承擔結構性金融政策任務,針對經濟結構失衡。

2024年9月後,人行強化結構性金融政策,針對房市推出3000億元保障性住房融資,期限延至2026年,融資比例從60%提高至100%;針對股市,則新設與證券、基金及保險公司的資產互換協定,涵蓋債券、股票ETF及滬深300成分股等,顯示政策從廣泛流動性支持轉向精準干預。

從「穩健」到「適度寬鬆」的政策意涵

2011至2024年,人行雖宣稱「穩健」貨幣政策,實際操作卻更趨寬鬆。2008-2010年「適度寬鬆」時期,1年貸款基準利率從6.93%降至5.31%,大銀行存款準備率從17%降至15.5%,中小銀行從16%降至13.5%。相較之下,「穩健」時期更為寬鬆,2015年5月1年貸款基準利率降至5.1%,2019年引入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從4.31%一路降至2024年9月的3.35%(1年LPR)及3.85%(5年以上LPR)。2024年10月,1年LPR進一步降至3.1%,5年以上LPR降至3.6%,存款準備率則創歷史低點。

2024年9月轉向「適度寬鬆」後,人行推出三項核心措施:一、存款準備率與7日附買回利率從1.7%降至1.5%;二、房貸利率與首付比例下調,首套與二套房首付統一從25%降至15%,並延長3000億元保障性住房融資;三、針對股市設立資產互換與企業自股回購融資。然而,效果未達預期。2024年10月上海綜合指數短暫上漲6日,新增證券帳戶從1-9月的1516.85萬人激增至10月的739.4萬人,但年底前市場反覆波動,房市銷售面積與金額持續下降,顯示貨幣政策難以單獨扭轉低迷。

結構性金融政策的挑戰與侷限

人行近年大力推行結構性金融政策,針對房市與股市的精準支持,試圖取代全面寬鬆。房市措施包括指導商業銀行下調存量房貸利率至新貸水平,及擴大保障性住房融資。然而,房市低迷未解,2024年統計顯示,住宅銷售面積與金額持續下降,金額降幅超過面積,顯示房價未止跌。土地使用權收入下降與地方債務居高不下進一步限制財政空間,2024年11月地方債務餘額超46兆元,地方債發行約10兆元,多用於償債而非投資。

股市方面,資產互換與融資支持雖刺激短期交易熱度,但投資者信心未持續恢復,市場一進一退至2025年初,上海綜合指數於1月2日下跌2.66%。結構性金融政策短期效果顯著,但難解消費疲弱與產業失衡等根本問題。

過度依賴結構性政策可能加劇資源錯配,資金集中房市與股市或導致其他產業資金短缺。人行需在精準干預與全面支持間尋求平衡,否則經濟結構失衡風險將進一步放大。

人行資產負債表清晰勾勒大陸貨幣政策從「穩健」到「適度寬鬆」的演進軌跡。負債端貨幣供應擴張與資產端結構調整,顯示人行在傳統與創新工具間的平衡努力。2024年9月以來,M2成長率回升、外匯儲備比例下降及結構性融資工具擴張,反映政策轉向的決心。然而,房市與股市低迷未解,2025年數據顯示市場信心仍未恢復,顯示貨幣政策難獨擔經濟復甦重任。未來,大陸需加強貨幣與財政政策協同,解決地方債務與產業結構問題,方能實現經濟長期穩定成長。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