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18褶小籠包聞名的餐飲品牌鼎泰豐,近日在兩個市場出現截然不同的景象:在美國,鼎泰豐營收屢創新高,單店營收更位居全美餐飲之首;而在中國大陸,鼎泰豐卻接連關閉門店,陷入「中餐界愛馬仕」在本土遇冷的尷尬處境。
截至2025年,鼎泰豐已在美國開設17家分店,遍布加州、紐約與華盛頓等地。據《餐廳商業在線》(Restaurant Business Online)報導,鼎泰豐美國分店的年均營收高達2740萬美元,是麥當勞的7倍,排名全美第一。
市場研究機構Technomic數據顯示,鼎泰豐2024年在美國的營收達4.116億美元(約124億新台幣),年增幅接近20%。在加州迪士尼樂園內的一家門店,一天甚至可售出近1萬顆小籠包。
美國顧客願意為這一籠17至21美元的小籠包排隊兩至三小時,相關探店影片在TikTok上獲得數萬次點讚。
《中國新聞週刊》指出,與美國的火爆形成對比,鼎泰豐在中國市場的門店數量則大幅縮減。鼎泰豐2001年在上海設立第一家大陸分店,巔峰時曾達32家,但至今僅剩14家。2024年,北京恒泰豐餐飲有限公司一次性關閉超過10家門店。
今年5月28日,寧波國金中心店宣布停業,理由為品牌運營調整,引發不少食客懷舊前來「告別」。然而,消費者對鼎泰豐的批評逐漸增多:價格「太貴」、服務質量下降。社群網站上常見抱怨包括「雞肉小籠包5個36元人民幣」「還需額外加收10%服務費」等,讓部分消費者直呼「割韭菜」。
鼎泰豐能在大陸市場一度引領風潮,與其「中產餐飲文化」的定位有關。其小籠包規格嚴格統一:皮5克、餡16克、18個褶,誤差不超過0.2克。服務方面更是以「極致周到」著稱,例如「小籠包破一個補一個」及「美筷小組」修整筷子。
這些細節,使鼎泰豐在2000年代的大陸市場被視為米其林一星餐廳代表。然而,隨著海底撈等品牌的崛起,以及本土點心品牌如南翔、富春、王興記的競爭,鼎泰豐的性價比優勢逐漸失去吸引力。
鼎泰豐2000年在加州開設首店,初期並未爆紅。不少美國食客對其「過於殷勤」的亞洲式服務感到不適。為此,鼎泰豐開始嘗試本土化調整:開發雞肉小籠包、素食餛飩,並推出甜品款巧克力、芋泥小籠包。
更重要的推手是TikTok。鼎泰豐的境遇,恰如其小籠包一樣:在大陸它因「港台風」消退與消費者口味變遷而逐漸退潮;在美國,卻因「亞洲風」興起與抖音傳播而成為排隊神話。
這波「亞洲美食熱」背後,是更廣泛的「亞洲文化浪潮」。從大陸短劇、影視IP在海外的翻拍,到Temu、Shein等電商平台在美國崛起,亞洲元素在美國年輕世代中正成為新潮流。鼎泰豐也成為這場文化趨勢的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