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紹成/亞太綜合研究院院長
由於8月15日川普與普丁在阿拉斯加會談後,歐洲國家生怕其利益被兩人出賣,因而德、英、法、義、芬蘭以及北約與歐盟領導人,偕同烏克蘭總統聯袂於8月18日會見川普總統,急欲掌握美俄可能的共識動向,竭力「站到桌邊」,如此方式捍衛歐洲利益,實屬罕見。
比起 2 月川普與澤倫斯基的緊張爭執,這次會晤的成果與氛圍和緩融洽,澤倫斯基明顯更自信,著裝也改為軍裁西裝,並與歐洲領袖一同多次向川普表達感謝與支持。
結果,與會者大致同意推動美、俄、烏三方的和平會談,川普亦表示願安排這場三方峰會,並在會談進行途中,川普單獨與普丁總統通電話,已就此獲得普丁初步同意,也可視為是川普獨特的談判手法。川普也承諾,將在10–14天內,與歐洲協力提出一份具體的「戰後安全保障」聯合方案,包含可能由歐洲出資、美國協調支持的軍售安排(約900–1000億美元),可見川普的商人本色。
綜合觀之,此次歐洲領導人急速的訪美行動,第一時間護住澤倫斯基,也維護西方團結形象,同時影響川普制定更平衡的外交立場,看似成果豐碩。但因普丁立場堅定,而川普卻難以捉摸,未來如何落實,還有待觀察。
更重要的是,由於川普對於價值問題與歐洲安全的立場搖擺,引起歐方極大疑慮,也是此次集體行動的重要原因。尤其,相關領袖口頭堅決支持烏克蘭抗俄,但是在各該國內卻是意見分歧,支持與反對派正因此撕裂社會。尤其川普還支持歐洲極右派,更是令這些歐洲建制派領導人憂心,以致於歐洲國家目前正處與相當不利的地位。
川普在安保上採取「非停火優先」而是「和平協議談判優先」的姿態,讓歐方擔心烏克蘭讓步壓力過大;而俄方對會談的冷回應,也可能使後續談判僵化。但至少在双普會之後,普丁已打破孤立僵局,正式獲得談判的地位,而川普折衝輾轉於歐俄之間,也算得是立於不敗之地,只是歐洲的立場尷尬,若繼續支持烏國,必須花下血本,若要談判解決,還得看美俄臉色。
整體而言,表面上這次會見打開了新局面與穩定盟友,並設定下一步的基本架構,而非立即締造具體和平條款。歐洲透過團結登場,表達了不可被忽視的地位,也嘗試牽制川普在和平進程中維持影響力,但事實是否如此,還有待觀察。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