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征輝專欄】花錢能保平安?

行政院會21日通過115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行政院長卓榮泰等人出席院會後記者會說明。圖/中央社
行政院會21日通過115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行政院長卓榮泰等人出席院會後記者會說明。圖/中央社

黃征輝/前海軍上校、艦長

2026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出爐,其中國防支出成為國人觀注的焦點。行政院拍板的總額高達9,495億元,佔GDP3.32%,不僅創下歷史新高,更讓台灣成為亞太少數軍費占比突破3%的國家。然而,這筆龐大支出真能換得台灣的安全嗎?或只是政治表態,向美國總統川普交心?

一、對外:是防衛需要,還是對美輸誠?

台灣確實面臨嚴峻威脅。中共軍力快速成長,繞台軍演成為常態。川普政府重返白宮後要求盟友加碼軍費,甚至點名台灣必須「盡到責任」。因此,軍費首度突破3%門檻,內容還將退輔金、海巡經費納入,似乎是透過統計口徑「湊高」比例。因而,與其說是強化戰力,不如說是一種外交訊號,告訴華府「我們達標了」。

換言之,這筆創紀錄的軍費,至少的目的並非純粹為了防衛,而是政治表態。這讓人不得不追問:我們花這些錢,是為了守護自己,還是滿足他人的期待?

二、對內:龐大軍費真的能換來戰力?

首先是人員問題。台灣少子化導致兵源不足。雖然編列了部分加給調整,但未納入軍人加薪300億元,這令人質疑:政府能大手筆買武器,卻不願提高軍人待遇,如此誰願意為國賣命?

其次是武器採購效益。過去軍購曾被批為「買垃圾武器」,部分裝備不符需求。如果預算沒有花在刀口上,數字再漂亮,也難以轉化成戰力。

再者,政府提出社會韌性,強調全民防衛。但七月颱風就讓南部基礎設施重創,至今仍未完全修復。若連天災都難以應對,國人在戰爭時能有什麼難期?

三、國防與產業發展的失衡

龐大軍費對財政結構勢必帶來衝擊。2026年國防支出將占總預算18.1%,快速逼近教育與文化支出18.4%,兩年內恐成為僅次於社福的第2大支出。這顯示台灣的資源配置在民進黨主政下,正逐漸「軍事優先化」。

更令人憂慮的是,美國高關稅蠢蠢欲動,傳統產業將遭遇嚴峻挑戰,但明年經濟發展支出占比卻從14.3%降至14.1%。雖然AI、新創產業獲得大幅加碼,然製造業、農業、傳產卻被邊緣化。若經濟基礎在國際貿易戰中被削弱,再龐大的軍費也只是「空中樓閣」。

長期來看,軍費不斷擴張可能壓縮其他部門的投資,導致教育停滯、社會福利不足、產業失衡,進而削弱台灣的「國力基礎」。而真正能支撐國防的,從來不只是武器,而是穩健的經濟、強健的產業,以及團結的社會。

四、花這麼多錢,能保證台灣安全嗎?

答案恐怕是否定的。軍費增加固然能彌補部分裝備缺口,但安全絕不只是國防投資。決定台灣安全的,除了軍事硬實力,還至少包括:

1. 外交戰略:重點在如何處理兩岸關係。當前政府高舉「抗中」旗幟,缺乏務實協商,這如何給國人帶來安全感?

2. 社會韌性:人民是否有信心承受兩岸長期對抗的壓力?

3. 經濟基礎:經濟是國安的基石,富國才能強兵。沒有穩健的經濟,如何支撐龐大的軍費?

4. 人民團結:朝野能否形成共識?若社會分裂,再多的武器也難以凝聚戰力。

台灣的困境在於:錢可以花,武器可以買,但人心、士氣與結構性問題難以解決。如果兵員不足、待遇不佳、產業衰退、社會分裂,那麼再高的軍費也無法換來真正安全。

結語

2026年國防預算破紀錄,這是台灣在地緣政治壓力下,不得不做的選擇。然而,安全並不是用錢就能「堆」出來的。政府若只追求數字達標,卻忽視兩岸溝通、軍人待遇、國民士氣與經濟根基,最後可能只是「花了錢,卻買不到安全」。

真正能守護台灣的,不是9,495億的軍費,而是建立在國防、經濟,以及社會三位一體的整體韌性。唯有如此,軍費才不會淪為帳面數字,而能夠真正轉化為守護台灣的力量。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