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在加州南端的聖地牙哥天主教新任主教范敏祿(Michael Pham)的人生,從一名越南難民孩童開始,如今,他成為美國首位越南裔教區領袖,卻又站在美國最嚴厲的驅逐出境行動最前線,執行川普命令,對他的人生來說何其諷刺。
難民出身的美國主教
《華盛頓郵報》24日報導引述范敏祿受訪時說,他記得8歲時與兄弟姊妹擠在一艘越南破舊貨船上,數日沒有食物與水,直到他發現甲板上的人並非睡著,而是已死亡。14歲時,他隻身抵達美國,沒有父母陪伴。幾年後全家終於在加州聖地牙哥一棟擁擠的出租屋裡重聚,卻經常為了避免被房東發現藏了家人而東躲西藏。
那段顛沛流離的記憶,塑造他如今的使命。今年夏天,他成為聖地牙哥 150 萬信徒的宗教領袖,也是教宗良十四(Pope Leo XIV)任命的第一位美籍主教。良十四與前任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一樣,把「移民議題」列為當代天主教的核心挑戰之一。
移民法庭裡的十字架
在美國總統川普強化驅逐移民出境的當下,范敏祿經常現身聖地牙哥的聯邦移民法庭。他穿著神職服,胸前懸掛一枚巨大銀色十字架,不發一語,卻成為廳堂裡移民、律師、法官與移民官眼中的一個象徵——尊嚴的提醒。
「我們說得越多,人們就會越理解我們面對的是什麼」,他在走進法院前如此表示。
早在正式就任主教前,范敏祿便帶領神職人員舉行彌撒遊行,直赴移民法庭。當時,走廊裡的移民與海關執法人員(ICE)一度四散。這樣的行動如今已成為「每日守望」:神職人員與志工在聽證會旁陪伴,為移民祈禱,向他們傳遞「你並不孤單」。
類似行動正蔓延全美:底特律主教魏森伯格(Edward Weisenburger)與抗議者一同遊行至 ICE 總部,佛州有主教在移民收容所外祈禱,加州橙縣教區則組織隊伍進入法庭旁聆聽。
教會的挑戰與分裂
然而,天主教會內部並不一致。美國信徒對移民議題意見分歧:有的視移民為「天主子民」,有的則擔心「國家安全」。根據喬治城大學(Georgetown)調查顯示,43%的美國天主教徒認為應減少移民,僅23%贊成增加,且不到兩成的人表示「信仰深刻影響了他們的移民觀」。
甚至在聖地牙哥本地,也有人不認同教會的積極角色。曾任美國邊境巡邏隊三十年的虔誠天主教徒格拉契克( Glenn Graczyk)就說:「政府有政府的工作,教會有教會的工作,彼此不該干涉。」
更現實的是,聖地牙哥教區正因神職人員過往性侵訴訟而申請破產,美國其他多個教區也面臨同樣困境。川普政府亦削減了教會資助難民與弱勢的計畫,讓范敏祿的改革之路更加艱辛。
從數學到信仰 從工程師到牧者
范敏祿 1981 年隨兄弟姊妹輾轉進入美國,先被安置在明尼蘇達州的乳牛場,兩年後全家重聚。當時的美國,對他來說是個「更善良、更富同情心的國度」。
少年時期,他對數學著迷,取得航太工程學位,被家人寄予厚望。然而,一堂名為「人性」的哲學課改變了他的人生觀。他看見家族多代顛沛流離,卻也感受到信仰中的祝福。1999 年,他成為聖地牙哥教區的神父。
作為第一位負責族裔與跨文化事務的副主教,他積極推動跨語言牧靈,學習西班牙語,並創辦「萬民聖神降臨大彌撒」(Pentecost Mass for All Peoples),讓不同文化共聚一堂。他還委託製作一尊大型木雕聖母像,聖母張開披風庇護著來自不同大陸的聖人與孩童——象徵著一個多元而合一的教會。
在矛盾與希望之間
如今,范敏祿身處美國移民政策與天主教內部張力的交會點。他不輕易表態具體政策,但他承認,若當年父親為保護11口之家,也可能「不惜一切找到進入美國的途徑」。
對他而言,陪伴與見證比口號更重要。即便無法立刻改變制度,他與同伴依舊每天在法院外守候,只為讓被驅逐者知道:「你並不孤單。」正如他所言,「天主創造人生,就是一段旅程。我的人生有高有低,但這一切都是召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