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卡名導伍迪艾倫(Woody Allen)透過視訊參加莫斯科國際電影周(Moscow International Film Week),該影展由親克里姆林宮導演主持並獲俄羅斯官方資助,此舉引發基輔強烈反彈。烏克蘭外交部痛批他替俄羅斯暴行漂白,為血腥影展背書。伍迪艾倫隨即透過聲明反駁,強調自己堅信俄羅斯總統普丁(Vladimir Putin)完全錯了,這場戰爭令人髮指,但他不認為切斷藝術交流能帶來幫助。
綜合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政治新聞媒體Politico、英國《衛報》報導,伍迪艾倫24日透過遠端連線參加由俄羅斯國營媒體、國有企業以及莫斯科市政府贊助的「莫斯科國際電影周」一場座談會,由俄羅斯導演邦達爾丘克(Fyodor Bondarchuk)主持。邦達爾丘克是普丁的長期政治盟友,並公開支持俄羅斯入侵烏克蘭。這位親克里姆林宮導演曾執導過愛國題材史詩片《史達林格勒》(2013)以及科幻片《引力異想》(Attraction)。
該影展官方在即時通訊平台Telegram的頻道分享的一張照片顯示,現年89歲的艾倫透過視訊連線與邦達爾丘克對談。此舉引發烏克蘭政府的猛烈抨擊。
烏克蘭外交部25日稍早在聲明中批評:「伍迪艾倫參加莫斯科國際電影周,不僅是一種恥辱,更是對那些在俄羅斯戰犯持續發動的戰爭中犧牲或受傷的烏克蘭演員與電影人的羞辱。」
聲明並指出:「參加這場聚集普丁支持者與代言人的影展,等同於伍迪艾倫選擇對俄羅斯這11年來每天在烏克蘭犯下的暴行視而不見。文化絕不能被用來漂白罪行或淪為宣傳工具。我們強烈譴責伍迪艾倫以演說為莫斯科這場血腥影展背書。」
伍迪艾倫隨即於同一天透過助理發表聲明表示:「談到烏克蘭衝突,我強烈相信普丁(Vladimir Putin)完全錯了。他挑起的戰爭令人髮指。但無論政治人物做了什麼,我都不認為中斷藝術交流能帶來任何幫助。」
據影展新聞部指出,伍迪艾倫在座談中說自己喜歡俄國電影,並特別提到由邦達爾丘克之父謝爾蓋(Sergei Bondarchuk)執導的蘇聯版《戰爭與和平》(War and Peace),該片曾於1969年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俄羅斯國營媒體報導,在對談中伍迪艾倫表示,雖然他沒有計劃在俄羅斯拍電影,但他對莫斯科與聖彼得堡一向抱有好感。
這場影展將持續至27日,網站上把伍迪艾倫列為重量級嘉賓之一,與塞爾維亞導演庫斯圖里卡(Emir Kusturica)以及美國演員德可斯可(Mark Dacascos)並列。莫斯科國際電影周是一個相對新的影展,首屆於2024年8月在莫斯科舉辦,與歷史悠久的莫斯科國際電影節不同。後者因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在2022年遭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FIAPF)取消認證。
庫斯圖里卡在俄羅斯入侵後多次公開表態支持普丁,今年稍早更在莫斯科接受普丁頒獎並出席閱兵式。
俄羅斯特使德米特里耶夫(Kirill Dmitriev)則聲稱,伍迪艾倫的亮相證明「俄羅斯並未被孤立」。德米特里耶夫在X平台上寫道:「試圖因為伍迪艾倫透過視訊參加莫斯科國際電影節就『封殺』他,完全抓錯重點:俄羅斯並未被孤立,而藝術應該搭建橋樑,而不是將其焚毀。」
伍迪艾倫此舉與好萊塢主流立場背道而馳。在這場持續三年半的戰爭期間,好萊塢普遍聲援烏克蘭,許多知名演員參與「United24」募資計劃,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也先後透過視訊在金球獎與葛萊美獎現身。
伍迪艾倫長期以來對俄羅斯文學與歷史抱有興趣。他1975年執導的喜劇片《愛與死》(Love and Death)諷刺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Leo Tolstoy)等19世紀俄國小說家的作品。他1989年的作品《愛與罪》(Crimes and Misdemeanors)片名則呼應俄國文豪杜思妥也夫斯基(Fyodor Dostoevsky)的《罪與罰》(Crime and Punishment),並探討罪惡、正義與內疚等主題。
在1972年的散文《簡明公民抗命指南》(A Brief Guide to Civil Disobedience)中,伍迪艾倫還拿俄國革命開玩笑,寫道農奴之所以起義,是因為他們「終於意識到暴君(Czar)與沙皇(Tsar)其實是同一個人」。
伍迪艾倫最近的兩部電影均獲歐洲資金支持:《里夫金的電影節》(Rifkin’s Festival,2020年於西班牙上映)以及《迷失幸運兒》(Coup de Chance,2023年於法國上映)。這是在2019年他與亞馬遜(Amazon Studios)的合作被取消之後;伍迪艾倫曾對亞馬遜提起訴訟,最終庭外和解。
這起爭議與伍迪艾倫的往女狄倫法羅(Dylan Farrow)有關。她在2014年發表公開信,重提童年時遭伍迪艾倫性侵。伍迪艾倫始終否認,並在兩次調查後獲得澄清。
2024年,伍迪艾倫曾暗示可能退休,他說:「拍電影的浪漫早已消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