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正元揭抗戰真相:不只是國軍、共軍  但都是國民革命軍

國民黨前立委蔡正元今天(2日)稱,抗戰軍隊組成極為複雜,勿簡化為國共功勞之爭。圖/取自蔡正元YouTube頻道
國民黨前立委蔡正元今天(2日)稱,抗戰軍隊組成極為複雜,勿簡化為國共功勞之爭。圖/取自蔡正元YouTube頻道

北京「九三閱兵」被外界解讀為企圖爭奪抗戰話語權。對於國共「抗戰功勞」之爭,國民黨前立委蔡正元今天(2日)透過臉書直言,真正的歷史會推翻這樣的命題,由於抗日戰爭中的軍隊組成極為複雜,不能簡單以「國軍」或「共軍」二分。

蔡正元指出,1936年西安事變前,中國只有「國民革命軍」與「紅軍」兩支軍隊,事發後「紅軍」併入「國民革命軍」,展開抗戰,因此在整個抗日戰爭期間,幾乎所有參戰部隊都掛名「國民革命軍」,雖然名義上由蔣介石統一領導,但實際上只有「中央軍」是他的嫡系,其他「國民革命軍」成員來源多元,包括共產黨領導的部隊、北洋軍閥、清朝新軍以及地方軍閥,都在抗戰中付出犧牲與貢獻。

他舉例,著名抗日名將張自忠出身於北洋軍系,「川軍」在抗戰中的表現與犧牲甚至超過中央軍或黃埔系部隊,然而,蔣介石來台後的國民黨敘事,卻只將抗戰簡化為「國軍」與「共軍」之分,這與史實並不相符。

蔡正元回顧,「國軍」的概念源於1924年,中國國民黨在蘇聯共產黨支持下成立黃埔軍校,並逐步吸納「粵軍」「湘軍」「滇軍」等軍隊,組成第一代「國民革命軍」,其成員黨性複雜,涵蓋國民黨右派、左派與共產黨。他指出,1926年北伐展開後,1927年蔣介石與黑社會合作發動「清黨」,大規模屠殺共產黨人並打壓國民黨左派,黃埔二期台籍軍官李友邦便因屬左派而遭蔣監禁,後來隨蔣來台時更被殺害。

在此之後,共產黨另行組建「工農紅軍」,進入國共第一次內戰,多數非蔣系軍隊在此階段選擇觀望,蔣介石的「先安內後攘外」政策甚至被認為是「只打紅軍,不打日軍」,甚至「聯合日軍打紅軍」,使其政治形象受創。蔡正元提到,直到西安事變後,局勢才出現重大轉折,各方妥協成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所有部隊再度統稱「國民革命軍」。

關於八路軍與新四軍由來,蔡正元指出,當時北方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後稱「第十八集團軍」,簡稱「八路軍」;南方紅軍則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至於最早投入抗戰的,則是1931年成立的「東北抗日義勇軍」,後來歷經「東北人民革命軍」「東北抗日聯軍」,到1945年改為「東北人民自治軍」,這支軍隊未曾冠上「國民革命軍」名號,但在抗戰中犧牲慘烈,並寫下〈義勇軍進行曲〉的歷史背景。

蔡正元強調,到了1946年,隨著國共內戰爆發,昔日「國民革命軍」再度分裂:一方成為以國民黨軍為基礎的「中華民國國軍」,另一方則演變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因此,在八年抗戰期間,真正的抗日部隊主要是「國民革命軍」與「東北抗日聯軍」。若硬要說「都是國軍的功勞」也說得通,但此處的「國軍」定義與國共內戰時期的「國軍」已截然不同。

他最後指出,抗戰歷史絕非單一政黨或軍隊的功勞,與其爭執「國軍」大還是「共軍」大,不如回到歷史全貌,承認各方軍隊的共同付出與犧牲。

此文一出引起大批網友議論,「沒有老蔣的嫡系頂住淞滬會戰就不是這個局面,嚴格說老蔣功勞至少一半」、「只有民進黨從來不面對事實」、「八路軍和新四軍參與的抗戰是可以計算出來的」、「重點是民進黨政府千方百計想要抹去這段歷史」,也有大陸網友留言表示「台灣自己不紀念抗戰史,大陸紀念就被說搶歷史」、「中華民國不拜先烈,中華人民共和國來拜」。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