錄影帶曾牽連無數家庭紀錄生活與社區活動,記錄婚喪喜慶、小孩成長、祭典儀式等。然而,這些寶貴的歷史記憶正面臨「2025年大限」的危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提出,錄影帶因為磁帶保存20年的期限,若無法在2025年數位轉存,許多影音資產將可能永久流失。
為了傳承這份記憶,高雄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委託社團法人高雄市美濃愛鄉協進會,成立「客庄地方記憶空間輔導團」,9月10日於高雄市褒忠義民廟舉辦「微影片中的大歷史-高雄市褒忠義民廟8毫米影片及VHS錄影帶修復重現記者會暨戶外放映」活動。
廟方委員親手修復珍藏已久,拍攝於1992年「義民廟第46屆中元節慶祝活動」的VHS錄影帶,以及委託電影收藏家博物館修復1977年拍攝的高雄市褒忠義民新建廟落成典禮的8毫米膠片,將這些影像重新修復與數位化。
電影蒐藏家博物館吳永毅老師表示,影像中可看見社會、地景的變遷,建議廟方未來可以發起「尋找影中人」的活動,應該會很有意思。成功大學考古學研究所副教授熊仲卿則指出,這些影像反映1977年至1992年間台灣社會與跨族群文化的變化,之間除了乘載在地的集體記憶之外,也是未來提供學術界研究相當重要的資料。
在播放現場,廟方委員葉佐炯在觀影時對於影像中的人事物如數家珍,歷歷在目。影片呈現神豬秤重等鏡頭,讓民眾更能貼近客家文化。飼養神豬是客家莊信仰、文化的其中一環,透過飼養神豬比賽,比誰養的神豬最重。
高雄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主委楊瑞霞表示,這些影像紀錄常民生活,就像一座橋梁,把過去的生活、信仰與習俗帶到現代社會。尤其,對在都市地區的孩子們來說,很少有機會親身參與這些傳統,透過修復影像,乘載客家記憶。
在義民廟服務近50年的廟方會計徐秀貞女士也分享自己的心情,她說,自己幾乎全年無休,以廟為家,看著修復影像時忍不住落淚。生涯中雖曾三度想要離開,但因與義民爺有感應,選擇繼續留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