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參議院一項新的情報法案草案,新增條文要求美國情報界成立的「烏克蘭經驗工作小組」評估,應與台灣分享烏克蘭戰爭經驗,協助台灣的武器採購與能力提升;前美國官員認為,此舉有助於台灣做出更明智的武器選擇;不過,也有專家提醒,法案文字可能還有變數,且美國會顧慮台灣可能存在滲透,因此在資訊共享上會有所保留。
前白宮國安會台灣事務主任朴雄(Marvin Park)接受《中央社》採訪時表示,這項新條文的影響範圍廣泛,涵蓋了情報、彈藥種類、指揮與控制,還有分散部署等面向,這是首次有法規明確要求美國官方機構研究並提供台灣相關資訊,具有很強的指令性,與過去口頭建議的做法不同。
儘管如此,朴雄認為,近五年來對台灣影響最深遠的立法,仍是2023年通過的「台灣增強韌性法案」。該法案首次將「總統撥款權」擴及台灣,讓美國能直接從現有庫存中提供台灣防衛物資,解決了軍售交付延遲的問題。
前中央情報局分析師孟沛德(Peter Mattis)也表示,法案中的這項條文是國會支持台灣的正面信號,反應出美國議員們對台灣自我防衛能力的重視。他認為這項條文顯示出美國政府的一種新思維,就是在國防工業重新動員時,全球供應鏈的挑戰是國際性的,必須由理念相近的國家共同應對。
然而,華府智庫「全球台灣研究中心」主任鄭哲軒(John Dotson)提醒,這項條文本身仍有不確定性。首先,它僅是法案草案中的一部分,最終版本可能被刪除或修改。其次,條文本身含糊且不具約束力,如果行政部門優先處理其他事務,這項條文可能會被忽略。
鄭哲軒也指出,美國政府內部對台灣政界和國安體系可能遭受滲透存在擔憂,因此在某些資訊共享議題上會較為謹慎,這項法案的措辭仍存在許多不確定性。
依照美國的法律,美國法案須經參眾兩院通過文字一致的版本,並由總統簽署後才能正式成為法律;因此,此法案是否會刪除或修改仍有待外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