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雄專欄】如何重塑思考力 師生都必須與AI共學

張瑞雄台北商業大學前校長 叡揚資訊顧問

當生成式人工智慧悄然成為大學生的日常工具,從筆記整理到模擬口試,從寫作提綱到語法校正,AI已不再是神秘的科技,而是如同筆電、手機般無處不在的學習夥伴。對於一個即將進入高等教育的世代而言,AI既是機會,也是挑戰。在教育體系逐漸適應技術快速演進之際,學生與教師如何重新界定學習的本質與過程,成為最重要的課題之一。

AI的出現改寫了學習與思考的節奏,學生能夠即時取得知識摘要,快速獲得問題解釋,也能透過對話式介面進行思辨推演。這樣的效率固然令人驚豔,但也帶來一個警訊:當答案唾手可得,思辨能力是否會被稀釋?當AI成為學習的主力軍,批判性思考能力是否會不見?

在這樣的疑問下,教育者展開了兩種回應。一種是警戒與防範,擔憂作弊成風、能力失真;另一種則是擁抱與轉化,視AI為提升學習深度的工具,而非知識終點。前者設下使用規則與檢測機制,如要求學生記錄AI使用紀錄,避免出現虛構內容;後者則主張學生應善用AI拆解難題、激發創意,並透過所謂的「推回法」與AI辯證反思,練習換位思考。

大學不再只是知識輸送的場所,而是成為技術倫理與學習策略並重的場域。面對AI這類全能型工具,學生不僅要學會使用,更要學會辨識、批判與駕馭。這是一種結合技能與素養的新型態能力,既要操作熟練,也要心存警覺。教育者的任務,不再只是教授學科內容,更是引導學生認識AI的邊界、陷阱與潛力。

AI不僅改變學習過程   也重塑未來職場樣貌

值得注意的是,AI不僅改變學習過程,也在重塑未來職場的樣貌。從AI協助科學研究、醫療診斷、創意設計到語言翻譯,未來的職能將更多倚賴人機協作。這意味著學生的競爭力不僅來自傳統學歷,而是來自能否靈活應用AI、能否解讀技術脈絡、能否在人機之間創造價值。數學與程式設計固然仍是搶手技能,但文學、歷史等人文學科,若能教會學生思辨與溝通,也將具有不可替代的長期價值。

在選擇大學與科系時,不再只是比誰有熱門科目,而是比哪個學校能真正整合AI教育於全校課程之中。無論是工程、醫學還是藝術設計,都應從基礎課程開始培養AI素養,使其成為如同閱讀與書寫般的基本能力。學生與家長也應開始從「這所大學能教什麼」轉向「這所大學如何引導學生與AI共生」來思考升學決策。

AI時代的大學生,不能只是科技的使用者,更要是學習方式的再定義者。從「作弊嫌疑」到「學習夥伴」,從「快速輸出」到「深度吸收」,AI與人的關係需要不斷被討論與再協商。教師也不該只是扮演規則制定者,更應成為學生與技術之間的對話橋樑,協助他們不迷失於AI的便捷之中,而是學會在資訊爆炸的時代裡,保有人類思考的節奏與深度。

這個世代的學生,其實比我們想像得更能理解AI的雙面性。他們在使用時,也在質疑;他們在依賴時,也在思考。他們比任何一個世代更貼近技術,也更有機會定義技術的未來。這不是一場由教師主導的改革,而是一場由學習者引領的轉型。

真正的問題不是「學生能否用AI」,而是「我們是否有智慧讓學生成為AI時代的學習設計者」。答案或許藏在課堂的邊緣,在那些與AI對話時微微皺眉的瞬間,在那一串串詢問「為什麼」的提問裡。當教育能夠重新擁抱好奇與創造,AI就不再是終點,而是通往更自由學習的一把鑰匙。這個鑰匙,交在學生手裡,也交在我們每一個願意重新思考教育意義的老師手裡。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