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港台學者匯聚新加坡 暢談當AI遇上東方智慧

新加坡、台灣、香港三地論壇「當人工智慧遇上東方智慧——如何建構AI 時代的人文價值」18日在新加坡國家美術館登場。圖/記者林怡宣攝
新加坡、台灣、香港三地論壇「當人工智慧遇上東方智慧——如何建構AI 時代的人文價值」18日在新加坡國家美術館登場。圖/記者林怡宣攝

AI愈來愈像人,它會產生自我意識嗎?面對撲面而來的技術洪流,人類該如何自處?或許,答案就藏在東方智慧的基因裡。新加坡、香港、台灣學界18日邀請來自學術、產業與政策領域的講者,分享當人工智慧遇上東方智慧時,如何為人類領航、驅動未來。

由香港中國經濟文化發展促進會、兩岸互聯網+發展協會、梅花媒體集團、及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等主辦的新加坡、台灣、香港三地論壇「當人工智慧遇上東方智慧——如何建構AI 時代的人文價值」,18日在新加坡國家美術館登場。台灣方面有前台中市長胡志強、梅花媒體集團董事長王綽中以及ETtoday社長馬詠睿等參加。

開幕致辭的香港高柏資本控股集團主席盧業樑以「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為題,表示對人民「安居樂業」的追求與不懈的努力,正是儒家文化大同社會的中心思想。他當場以粵語誦讀《禮記》中的〈禮運大同篇〉,這段跨越數千年的文字,凝聚著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也就是儒家「以仁為本」的人文關懷。

今年5月盧業樑結識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校長方國光,兩人談到,新加坡、台灣、香港,同是以華人為主的經濟體,曾並肩閃耀於「亞洲四小龍」之列,引領亞洲經濟浪潮。如今全球正經歷被譽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科技文明轉型,效率與利益至上的AI演算邏輯,遇上東方智慧,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而以天下大同、和諧共生為本的東方傳統價值觀,能否與西方「物競天擇,弱肉強食」為核心的AI實現和諧共存?中華智慧,是否可做為科技發展和人性之間的平衡點?這正是舉辦本次論壇的初衷。

此次論壇除了新加坡國家研究會基金主席、新加坡前副總理王瑞杰特地致詞,另也邀請四位講者:包括英偉達高級資料科學家張家駿,從AI的技術前沿,看AI的潛力與局限;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副會長、現任立法會議員鄧飛,也特地錄影,提醒AI發展中的倫理問題,例如今年有美國青少年經由AI教導而自殺,又如AI如果應用在軍事上,由AI做軍事決策,會有怎樣的可怕情景?鄧飛舉1962年古巴危機為例,如果當年不是美國和蘇聯領導人在最後一步克制住了,如果當年是AI做決定,是否現在世界早已是一片廢墟?

第三位講者是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兼職教授顧凌雲,他在國際期刊上發表多篇關於人工智慧的論文,在美國與中國擁有51項發明專利,擅長將學術研究與商業實踐相結合,今天演講的題目是「儒家思想與以人為本的設計:AI時代的人類角色再定義」。

來自台灣的亞太綜合研究院院長湯紹成則提出,若能善用AI,人類可以想像一種「AI數位大同」,用AI技術可建構、實現類似《禮運大同篇》描述的和諧社會。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