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大觀文教基金會20日舉辦「送愛沒有名字的孩子」公益行動,並捐贈新台幣5萬元予台灣關愛之家,盼拋磚引玉,號召更多社會力量關心無國籍兒童(俗稱「黑戶寶寶」)。現場包括立委麥玉珍、立委林月琴、台灣關愛之家創辦人楊婕妤、Hi-Q總經理陳樹人、印尼卡蒂尼緊急救援學校創辦人羅莎蒂與伊利雅寧希、周大觀文教基金會創辦人周進華、監察人兼副總執行長趙國玉親臨加油打氣!
所謂「黑戶寶寶」,是指因父母身分或國籍問題,導致無法登記戶籍、取得國籍的小孩。在台灣現行以「屬人主義」為核心的國籍制度下,即便在台灣出生,外籍移工子女仍不能自動取得我國國籍。若母親返鄉時孩子留在台灣,他們便成為無國籍兒童。這些孩子既不能辦理居留證,也無法享有健保就醫或入學權益,形同「法律上的透明人」。據移民署統計,自2004年至今在台出生的非本國籍新生兒約7,929人,其中四分之一無法取得合法居留權;加上未被官方掌握的數據,推估全台約有5萬多位「沒有名字的孩子」。
關愛之家自1986年由楊婕妤創辦以來,長期收容愛滋感染者、人口販運受害者及無國籍兒童。40年來已協助超過2,000人,雖歷經百次搬遷與社會歧視,但始終秉持「助人無條件」信念。周大觀文教基金會副秘書長張芝瑄指出,楊婕妤更是第29屆「全球熱愛生命獎章」得主,以行動展現人道精神。
周大觀文教基金會自1997年起推動「全球熱愛生命運動」,至今表揚來自七大洲、81國、共481位生命鬥士,其中包括長期在印尼投入教育的雙胞胎媽媽羅莎蒂與伊利雅寧希。今年她們也親自來台關心在地無國籍移工子女,強調「沒有名字的孩子」的困境不只發生在台灣,更是全球人權議題。
周大觀文教基金會基金會執行長周上觀呼籲,全世界有超過一千萬人沒有國籍,無國籍兒童在醫療、教育、工作上面臨重重限制,若台灣能率先立法,將成為亞洲人道關懷的重要示範。
周大觀基金會此次捐贈雖僅5萬元,但象徵社會一股持續的暖流。主辦單位期盼更多企業、社會人士共同加入,讓「黑戶寶寶」不再是沒有名字的孩子,而能獲得基本的身分保障與成長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