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同教育專欄:幸虧我早出生,進大學不要面試

學測近日公布成績,不少學生才剛經歷學測,又要準備到大學面試。圖/中央社
學測近日公布成績,不少學生才剛經歷學測,又要準備到大學面試。圖/中央社

李家同/清華大學榮譽講座教授

對很多想進大學的學生來說,才經過了學測,卻要面臨另外一個「面試」問題。我一直好奇,對一個才唸完高中的學生而言,究竟面試的意義何在?

有一位大學教授說,現在的大學希望學生多元學習,因此想要經由面試知道學生選讀這個系的潛力,也希望能夠知道學生就讀這個系的動力。我看了這則新聞以後,實在感到茫然,因為當年我要想唸電機系,我實在不知道自己想要唸電機的潛力和動力是什麽。我必須坦白承認,我在高中時完全不知道電機系要學什麽,讀了電機系才知道要學大量的數學。

據說面試可以發現學生的嗜好、自主課程修習和參加哪些課外活動,根據我的觀察,很多高中生的嗜好除了運動以外,可能就是打電動。也許有的學生的嗜好是看小說,可是令我不懂的是,高中生的嗜好與他上大學有什麽關係?至於學生的自主課程修習,從他送來的資料中就能看出,他參加哪些課外活動,也能從送來的資料中知道。

但是大學實在不該管學生有沒有參加什麽課外活動,有些窮苦的高中生要打工,當然也不可能參加什麽課外活動。大家不妨去看看歷史上的數學家,他們大概從來不參加什麽課外活動的。喜歡參加課外活動的同學多半是外向的,如果一個企業要找業務員,當然希望他是外向的人,問他有沒有參加課外活動也許還有意義。很多內向的學生往往會變成傑出的學者,他們大概都不是喜歡參加課外活動的人。

有些教授希望學生了解所選擇校系的教學特色和課程結構,我認為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有幾個高中生能夠了解數學系要學什麽?數學系的學生都要學高等微積分,高中生絕對不可能懂得高等微積分。

媒體也登載了法學院教授喜歡問的問題:(1)為何對法律有興趣?(2)什麽人具有適合學習法律的特種人格?(3)學生有沒有任何與法律有關的人生體驗?(4)對於學習法律有沒有準備?(5)學習法律以後有何規劃?

看了這五個問題以後,我忽然想起最近聯合國大法官正在審查以色列有無觸犯國際法的問題。我也想起我國曾經有兩位著名人物可以擔任國際法庭的大法官,他們是民國初年的顧維鈞和王寵惠。顧維鈞曾經是傑出的外交官,王寵惠曾經是我國的法學院院長,為何他們有這麼傑出的成就?其實一定歸功於他們的學問,當然學問不僅僅是包含法律條文,也包含外文能力和透徹的國際觀。回顧以上的五個問題,好像沒有過問學生是不是一個很認真念書的孩子。

面試對弱勢孩子是極為不利的,要叫他們表現出潛力和動力,恐怕極為困難,因為他們對很多事情知道的比較少,口才也會比較差。

對於頂尖大學,我相信他們的教授還是注意學生在國英數等等基本學科的能力。電機系教授不會管學生會不會拉小提琴或者打籃球,外文系教授一定會注意學生的英文能力,我不懂面試對他們有什麽用?目前少子化的問題使得很多大學面臨招生不足的現象,很多大學一定希望能夠招滿學生,他們對學生的選擇能力應該是很薄弱的,因此面試有何意義?

要應付面試,學生必須要有足夠的經濟能力,購買來回車票、付報名費,有時還必須付住宿費。希望教育部知道,對很多弱勢孩子來說,這些都是很大的費用。

民國46年的時代,我們都沒有經過面試,糊里糊塗地進了大學,沒有證據顯示我們大學畢業以後表現得很差。也沒有數據顯示,經過面試以後的學生在大學裡表現得比較好。不要忘記,我國的諾貝爾獎得主李遠哲進大學沒有過過面試的,白先勇也沒有經過面試。

還好我們國家很小,可以要求所有的學生都要經過面試。假如俄羅斯也有如此要求,那一位海參崴的中學生要花多少錢和時間到莫斯科去接受面試?

我建議只有在特殊情況之下才要面試,一般學生不要面試。

※轉載李家同教授臉書※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