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晶片巨頭輝達(Nvidia)創辦人兼執行長黃仁勳(Jensen Huang),日前在科技投資人格斯特納(Brad Gerstner)與格利(Bill Gurley)主持的播客(Podcast)節目《BG2》中,針對中國與美國在人工智慧(AI)與晶片產業的競爭發表看法,明確駁斥關於中國科技能力的三大謠言,並強調開放競爭對美國經濟與地緣政治影響力的重要性。
黃仁勳直言,國際間關於中國科技能力的誤解廣泛存在,他逐一反駁三個常見謠言:中國無法生產AI晶片、中國無法製造,以及中國在此領域已落後美國數年。黃仁勳表示,中國在晶片生產上僅「納秒級(nanoseconds)落後」美國,強調中國的製造能力不容忽視。中國擁有全球頂尖的STEM(科學、技術、工程、數學)學校畢業生,龐大的人才儲備為其科技發展提供強大支撐。
而針對「中國無法製造」,黃仁勳指出,製造正是中國的強項,憑藉高效的產業鏈與「996工作制」展現的拼搏文化,中國在全球製造領域具有顯著優勢。至於「中國在此領域落後美國數年」,黃仁勳認為,中國的AI與晶片技術進步迅速,與美國的差距微乎其微。他形容中國是一個「強大、創新、飢餓、快速發展且監管較少」的競爭對手。
黃仁勳強調,中國的分布式經濟系統激發了各省市間的內部競爭,結合創業活力與製造實力,使其在AI與半導體領域迅速崛起。例如,中國電信巨頭華為近期公布了其AI晶片路線圖,展示繞過輝達技術的集群方法及先進製造技術。此外,阿里巴巴、騰訊、字節跳動、百度等科技巨頭正大舉投資晶片研發,力求供應鏈自主化。新創企業如燧原科技(Enflame)、摩爾線程(Moore Threads)及沐曦(MetaX)也備受關注,顯示中國半導體產業的蓬勃發展。
黃仁勳主張,美國應允許其科技企業在全球市場(包括中國)競爭,以「最大化美國的經濟成功與地緣政治影響力」。他警告,限制美國公司在中國市場競爭等同於「單方面繳械」,反而讓華為等企業在中國市場獲得壟斷利潤,加速其全球擴張。他認為,中國對外資保持開放市場的承諾有利於雙方,促進外國企業在中國投資與競爭,同時也讓中國企業走向全球。
輝達的圖形處理器(GPU)是AI模型訓練與運行的核心,但因地緣政治緊張,輝達對中國的銷售受限。今年(2025年)初,美國一度禁止輝達向中國出口特製的H20晶片,後在同意向美國政府支付15%關稅後放行。然而,中國監管機構對輝達的態度複雜,一方面熱情歡迎黃仁勳訪華,另一方面推動半導體自給自足,顯示其對自主技術的決心。
黃仁勳強調,AI不僅需要語言模型,還需融入各國的歷史、文化與價值觀,涵蓋工業、製造及國家安全等領域。他建議各國在利用OpenAI、Gemini、Grok等全球AI服務的同時,投入資源發展自主AI能力,實現互補而非零和競爭。他引用一句生動比喻:「沒有人需要原子彈,但每個人都需要AI」。
作為「美國夢」的親身實踐者,黃仁勳分享了自己的經歷:「我的父母沒錢,我們從零開始。我端過盤子、洗過碗、掃過廁所,現在我在這裡」。他對美國H-1B簽證政策提出看法,認同提高簽證費用以遏制濫用,但也擔憂美國對頂尖人才的吸引力下降。他透露,3年前90%的中國頂尖AI研究人員希望赴美工作,如今這一比例僅剩10-15%,這是「未來成功的早期警訊」。黃仁勳提醒:「可以與中國競爭,但不應對中國人強硬」。
黃仁勳引用未來學家庫茲維爾(Ray Kurzweil)的觀點,預測21世紀的科技進步將相當於2萬年的累積。他預測5年內的趨勢包括:每人擁有個人化AI伴侶、雲端GPU,以及醫療領域的數字孿生技術。他以火車比喻AI發展的指數級加速:「不要企圖預測火車的終點,唯一要做的就是上車,然後在路上解決問題」。
黃仁勳的訪談揭示了輝達從晶片公司向AI基礎設施公司轉型的戰略邏輯,也為中美科技競爭提供了新視角。他強調開放競爭、駁斥謠言,並呼籲全球合作,顯示出對AI時代的樂觀與務實態度。隨著中美在AI與晶片領域的競爭加劇,黃仁勳的觀點無疑為業界與政策制定者提供了重要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