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評論】推動製造業回流    美國難以圓夢

川普政府積極推動製造業回流,但可能淪為夢幻,圖為台積電晶圓廠。圖/取自台積電官網
川普政府積極推動製造業回流,但可能淪為夢幻,圖為台積電晶圓廠。圖/取自台積電官網

戴肇洋/台灣省商業會顧問

自從美國商務部長長盧特尼克提出「台美晶片產能各占五成」構想,在造成國內社會各界譁然的同時,再度檢視全球多數國家與美國的貿易談判過程,無不在追求「美國利益」下受到要脅。台灣亦不例外,除了降低關稅、開放市場、增購產品等方面大幅讓步妥協之外,在無形中被迫承諾加碼投資美國,藉此落實川普製造回流政策。

製造回流美國似乎淪為夢幻

其實,從川普首任總統開始透過「關稅」政策,試圖推動製造回流美國;至拜登政府宣誓「重建美國」,同時訂定《晶片科技法案》、《通膨削減法案》等提供抵稅優惠、貸款和補助措施,其目的乃是希望科技廠商投資美國製造。雖此一期間美國政府積極砸錢支持,但檢視其過程,似乎呈現一場與實際狀況嚴重脫節的理想主義實驗,導致迄今製造回流美國淪為夢幻。

因此,川普重返白宮之後,再度採取關稅要脅外國企業將生產基地移轉至美國,藉此復興美國製造,甚至最近在真實社群中撰文指出,美國過去曾經在許多製造領域上表現卓越,希望外國公司在投資美國的同時,能夠帶來專業技術人才訓練美國勞工學習製造晶片、造船等複雜領域產品,如果未來外國公司撤出,美國已經具有較純熟的專業技術人才可以無縫接軌。

美國勞工競爭能力大幅衰退

從川普的論述加以觀察,其實是反映美國勞工競爭能力的大幅衰退,未來必須重新學習,否則難以落實製造回流。誠如英國金融時報指出,外國企業投資美國除了面對產業政策變幻莫測之外,最為關鍵的問題是,美國勞工就業心態必須配合調整,否則恐讓川普政府所推動的製造回流政策作繭自縛,更別奢求建立產業自主發展願景。這些癥結可以歸納,包括:

首先,職業選擇的偏差。由於美國長期以來偏重於「微笑曲線」兩端利潤較高的研發創新與品牌行銷,相對輕視位置於中間利潤較低的加工、製造環節,同時透過外包,導致許多製造業呈現斷鏈。因此,川普若要真正推動製造回流,則需從重建製造業「工作價值」與「社會尊嚴」的根本開始,讓投入製造業為值得尊敬職業選擇,甚至吸引美國民眾參與製造業。

其二,從事行業的傾斜。依據美國勞工部統計局最新就業數據顯示,全美就業人口接近1.7億人,其中服務業從金融到物流、零售、餐飲等就業占比接近九

成,農林漁牧業就業占比1.4%,製造業就業占比8.1%。雖美國勞工80%支持製造業回流美國,但卻因薪資福利、工作環境、體力負荷等因素,僅有25%勞工願意前往工廠工作,造成目前仍有42萬人職缺無人填補。

社會瀰漫歧視藍領階級氛圍

其三,社會價值的扭曲。製造業之所以逐漸被美國社會排斥的癥結,並非因為製造業採取全球專業分工或生產成本增加問題,而是因為美國社會長期輕視「藍領工作」或「工廠職涯」氛圍。亦即美國社會認為:「進入工廠」為人生失敗之選擇,造成勞工對製造業的一知半解,或是不願學習。因此,川普若要讓製造業重新為值得投入、學習、驕傲的產業,遠比揮舞關稅大刀要求外國公司前往美國投資、興建工廠更加困難與複雜。

很顯然地,美國勞工就業心態改善與否,是促進製造回流的關鍵。因此,川普若要解決製造式微困境,則需積極扭轉美國勞工就業觀念。然而,更加無法忽略的是,必須腳踏實地解決製造不振問題,並非採取保護主義設置貿易障礙,一味將責任歸咎於他國,而是需要整合供應體系、重新評估產業政策,以他國的長處補充自身不足,多管齊下始能落實製造回流。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