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專論】國民黨黨主席候選人提出改革藥方

國民黨主席候選人號次出爐。圖/國民黨提供
國民黨主席候選人號次出爐。圖/國民黨提供

馮寧默/政治大學博士生

9月27日國民黨黨主席選舉第二場辯論落幕,除卓伯源外5位候選人參加辯論直播。這場辯論有四個環節,分別為理念陳述、交互詰問、犀利提問和詰辨,持續時間長達2小時。除了候選人自我陳述與批評對手外,引人關注的是針對國民黨為何長期在野以及如何扭轉在野局面的「開方」。筆者整理各位候選人開出的獨家藥方,扼要綜整縷述如後:

改革五藥方:不夠改 不夠猛 不夠合 不夠正 不夠鄉

張亞中開出的診斷是國民黨目前「不夠改」。張亞中以花蓮堰塞湖比喻台灣面臨類似的堰塞湖懸在頭頂,兩岸風高浪急,傳統藍營候選人開出的改革都是「騙人的糖水」而非治病的藥方。張亞中呼籲黨內數位化改革,以數位化平台管理黨員和處理黨務。張亞中批評羅智強不懂「九二共識」具體內容,目前台海形勢危急,到了不得不改革的地步,承諾上台後將遵循孫中山遺志,大力改革,推動與大陸簽署和平協議。

羅智強開出的藥方是「不夠猛」。指出國民黨目前軟弱,遭受民進黨打壓。羅以大陳島後代的身份講述其行腳全島、廣泛舉辦街頭演講和培養青年的經驗,承諾活化國民黨組織機構。針對盧秀燕今後的身份,羅認為「太陽一多就打架」是國民黨的老問題,保證若當選,自己「甘做月亮,不做太陽」。

蔡志弘開出的診斷是現階段國民黨「不夠合」。蔡從自身法律和從事經濟貿易的實務經驗出發,認為目前台灣的問題是對外對內溝通不佳,合作不足;國民黨自身各部門應該通力合作,同時對外積極推動深化藍白合;蔡志弘認為為了推動合作,國民黨應社團化、數位化、AI化。通過重建基層組織找回失散黨員,同時從在大學任職經驗出發主張國民黨應再次走入校園,中常會也應走出台北、在台灣各地舉辦,積極尋求合作。

郝龍斌開出的診斷是「不夠正」。認為某些政治人物不夠正直,郝龍斌承諾將用正直的發心和行動管理國民黨;郝承諾不參與2028年大選,若當選黨主席屆時將全力支持候選人,同時主張用正派的行動積極推動藍白合作。在改革方面,郝提出從黨主席開始,不能再一人決策,承諾實現集體領導,應當增強國政基金會的作用,強化黨中央、智庫和立院黨團之間的關係。

鄭麗文開出的診斷是國民黨現階段「不夠鄉」。黨的機構虛浮於社會,和南部、基層、鄉村脫節。鄭麗文認為此時是翻轉南台灣的絕好時機,若當選將深入南部地方社會采風。鄭麗文讚揚基層派系為選舉的付出,尖銳指出不少基層黨部荒廢,中常會如同虛設,影射朱立倫不下鄉採納民情。針對兩岸議題鄭麗文自稱中國人,批評民進黨的兩岸政策導致戰爭陰影。

在辯論的即時網路投票中,勇於講出「我是中國人」的鄭麗文以53%票數奪得「本日表現最佳」,張亞中23%,羅智強17%,郝龍斌7%,顯示基層對「接地氣」路線的青睞;在26號發布的《中國時報》與《中時新聞網》委託艾普羅進行的最新民調顯示,在未加入任何黨派的成年民眾中,郝龍斌以19.3%的支持率領先,鄭麗文獲得13.8%居次,羅智強則以11.3%排名第三。

1018看黨員接受誰的診斷開方

此次辯論不僅是候選人理念陳述,更是一場國民黨自救診斷開方:張亞中提出「數位革命」與兩岸和平協議;羅智強的「猛藥活化」與街頭演講,蔡志弘的「合作與AI化」,郝龍斌的「正派發心」與鄭麗文的「上山下鄉」,各家診斷不同,藥方不同,卻皆點出國民黨目前的痛點,即組織僵化、黨員流失、南北失衡、兩岸關係緊張的問題。相較傳統攻防,這波「診斷式」論戰為10月18日黨主席選舉注入新動能。

雖然外界支持率和聲量如此,最終還要交還國民黨黨員進行投票,藍營內部風雲將更趨詭譎,是選擇穩妥的舊面孔還是充滿幹勁的中生代?國民黨能否接受女性黨主席?「藥方」是誇誇其談還是能夠落地生根?一切將於10月18日揭曉!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