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舉行的第四屆「全球數位貿易博覽會」,上週以龐大規模及炫目的科技展示,成為中國對抗美國科技圍堵的最新舞台。現場展出從能打拳擊的機器人、能清潔廁所的自動化設備,到協助長者情感支援機器人、自駕遊艇,以及超過百家中國電動車品牌的新款車型。
《紐約時報》表示,展區面積超過21個足球場,象徵中國從「廉價製造」轉向「科技創新」的野心。來自俄羅斯的官員與商界代表大舉現身,甚至包括俄羅斯副總理格里戈任科(Dmitry Grigorenko),但現場唯一可見的美國元素,是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的「隔空現身」——以錄音推銷「人形機器人」。
然而,在華麗展演背後,核心問題難以忽視:即中國企業能否真正找到買家?而在激烈內卷的市場競爭下,這些公司能否賺到錢?
美中角力下的科技競賽
特斯拉展區的主打明星是Cybertruck——這款外型如裝甲車的電動皮卡,尚未獲得中國監管批准,無法銷售。即便在中國上市的特斯拉車款,也因本土車廠提供更低價格與更高配置而銷量下滑。
浙江省委書記王浩在開幕致詞時強調,浙江數位經濟已占全省GDP一半以上,中國願與「所有夥伴共同開拓數位貿易藍海,實現雙贏合作」。然而,對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來說,這樣的合作意味著「中國剝削我們,讓我們一敗塗地」。
在廁所清潔機器人展區,一名銷售人員向現場說明:「沒有人喜歡刷馬桶,讓中國機器人來做這種苦工,有什麼不好?」他的公司「星種機器人」(目前主攻國內市場,但也計劃拓展海外。博覽會主辦方強調,美國孤立中國的企圖失敗,聲稱今年有 1.1 萬名國際買家註冊參加,比去年增加 64%。
iFlyTek:從黑名單到市值翻倍
在合肥,AI企業科大訊飛(iFlyTek)以嶄新的園區和多項產品展示,成為對川普政策的「反擊案例」。該公司早在 2019 年就被美國列入涉及人權爭議黑名單,禁止採購美國產品。然而,訊飛不僅未受阻礙,反而開發出自動批改試卷機、能以多語回答問題的 AI 聊天機器人等新產品。
訊飛消費業務總經理程晨表示,新技術是協助教師「把時間用在更具創造性與必要的工作」,而非取代他們。她強調,即便美國限制出口AI晶片,華為已能提供可行替代方案。自制力強化下,訊飛股價自制裁以來已翻倍,並獲國企中國移動的支持。
習近平強調「自力更生」戰略
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近年多次強調「自力更生」,這與毛澤東時代的閉關自守不同,而是要求建立「自主可控」的人工智慧硬體與軟體生態,確保中共能掌控關鍵技術,不受外部挑戰。
但限制依然存在,報導說,許多中國企業在博覽會現場積極尋找海外買家,顯示其出口需求依舊迫切。中國去年龐大的貿易順差,占 GDP 成長的一半,抵銷房地產危機衝擊。雖然美中貿易自川普上任以來顯著下降,但中國對其他市場的出口保持強勢,總體貿易盈餘仍可能再創紀錄。
在 AI 領域,報導表示,大陸企業是否能完全脫離美國晶片仍有疑問。比如四足機器人公司「優必選」(Unitree Robotics)雖展示可跳舞、打拳的仿人機器人,但對美國晶片出口限制問題,公關人員僅回應「不便回答」。
最能說明問題的是初創企業 DeepSeek,該公司去年因利用輝達晶片開發出媲美OpenAI和Google的AI系統而震驚矽谷。但在杭州展會,DeepSeek展台無人值守,只留下簡單的logo海報,對是否因國產晶片不足而延遲新品發表避而不談。
外部封鎖與內部競爭
上海市府官員孔繁表示,即使遭遇封鎖,中國也總能「找到繞行之路」,並推出新型簽證政策,吸引全球科技人才。這與美國在川普主政下對外籍勞工設限形成鮮明對比。
但真實挑戰或不在國際,而而在國內。《紐時》認為,超過百家中國電動車品牌陷入削價競爭,利潤稀薄;許多新興 AI 產品缺乏穩定的消費群。雖然中國製造能力無庸置疑,但如何避免「內卷」並找到可持續的盈利模式,才是棘手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