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兼任教授、中美文經協會秘書長
2025年6月13日,即國際原子能總署指控伊朗違反核不擴散協定第二天,以色列對伊朗鎖定軍事據點、核子設施、和高階指揮官發動突襲,成功擊斃多名軍隊高層和核子科學家,也摧毀了好些伊朗空軍基地。
以色列當局聲稱,軍事行動係針對伊朗政權而非伊朗人民,但也不排除實現伊朗政權更替。以色列的軍事行動引起全球震撼。在以色列的請求下美國介入,對納坦茲在內的地下核設施發動精準打擊。戰爭在6月25日結束,通稱「十二日戰爭」。
以色列總理納坦亞胡宣布對伊朗的攻擊為「雄獅崛起行動」,在襲擊伊朗的前一天,以色列摧毀加薩走廊的電信設備,切斷了當地和世界的通訊,觀察家咸信是為接下來的軍事行動轉移各方注意力。
以色列對伊朗空襲動用超過200架戰鬥機,包括多架F-35;其特色是F-35隱形戰機可在空中加油保持更大續航力,用來襲擊100多個地點,投擲超過330枚炸彈,惟並未造成核事故,也沒造成核污染。
以色列攻擊伊朗核設施依靠AI戰場管理能力
根據媒體評析,這次以色列對伊朗空襲,是涵蓋有人駕駛戰機、AI目標識別系統、網路攻擊,與及時情報偵察等多維度的「智能協同作戰」。大陣仗的跨國攻擊,是以精準的AI戰場管理能力,加以數據處理、優先目標排序、作戰情報即時更新等再交由演算而成,可謂環環相扣,是戰爭模式的歷史性轉折。
近年來,AI 不但在商業和科技界大放異彩,更成為國防科技的寵兒,在無人機操作,網路安全維護和情報數據分析各領域廣泛運用。在無人機應用方面,AI可以深度學習算法賦予無人機「智慧眼睛」,實現自我導航和目標識別;在網路安全方面,AI能隨時檢測異常活動,有效防禦駭客攻擊;在情報分析方面,AI可快速處理海量數據,找出適當模型形成正確決策。以美軍的Project Maven 而言,它以電腦視覺技術分析監控影像,提升敵我識別能力。以色列為例,在AI結合國防科技的運用,已是全球知名的佼佼者。
AI 科技用以生產尖端武器,在作戰當下更新規範,它兼具超高效率和戰略優勢。以AI生產精準炸彈,做出精準攻擊;能夠快速移動,以己方立場決定戰爭升級或是降溫,是戰術更是戰略決勝的關鍵。運用AI也可節制打擊目標,僅攻擊軍事設施避免傷害平民,降低軍事行動的倫理負擔,規避國際更大制裁。
由於在加薩走廊對巴勒斯坦人的殘酷壓制,以及對伊朗的主動攻擊,納坦雅胡在聯合國大會期間受到多國代表強力杯葛;但從他的立場而言,以色列是打了一場「漂亮的」十二日戰爭。AI在現代戰爭的運用,真的銳不可擋!
從以色列和伊朗衝突的經驗,加以印太地區面臨美中關係緊繃,兩岸情勢從低迷走向緊張升級,學者已從敏感地嗅出AI發展並提出觀察:中國大陸會否在自認為必要時機,以AI科技對台灣發動類似「十二日戰爭」的打擊行動?
在台北最近的一場國際研討會上,有外籍學者指出,印太地區和中東地區不同,特別是本地區中美俄朝皆是核武國家,一旦出現大型衝突,將牽一髮而動全身。為避免誤解、誤判或危機失控,「AI均等」(AI Parity)或可成為避戰的重要思考,意指在AI武器化的發展途中,敵對國家彼此間實力均等的情況下,有助於確保和平。這樣的觀念,類似上世紀冷戰期間,擁有核武的美蘇施行戰略嚇阻或「相互保證毀滅」(mutually assured destruction)。
學者直言,相較於快速成長的中共軍力,台灣堅韌的實力、堅定的意志,強大的AI運用及可信的嚇阻力量,才是維護國家生存的利基。學者建議,重點在於無人機和網路戰爭是決勝要素,台灣也必須維持領先才是正辦。以提升的AI實力,增強「指管通情偵蒐」(C4ISR)效能,指導防衛策略、攔截來犯的無人機、考慮施行報復或先制攻擊(preventive attack)。不過,以台灣目前與中國大陸的軍力對比,論者仍認先制攻擊「切不可行」,否則將是自曝其短引爆戰爭。
AI運用於戰場求勝但台海仍應以AI求和平、避戰
AI在武器研發和戰術運用固然效率可觀,藉助精準打擊亦能節制武力使用層級和規模,但也可能出現自動化系統誤差、或機器失能,一旦失控,反而造成更大的風險和危機。因此,全信AI反而遭受AI制約,經由人的意志掌控、不受AI「拖累」,才能運用AI到達極致。畢竟是人、而非AI,方知道和平的不易、以及和平的不可取代。
論者進一步指出,從以色列伊朗衝突來看,AI武器化趨勢無可置疑,但印太區域無論軍力大小,各方均應壓低戰爭和危機風險,才是更優先的選項。兩岸關係目前僵持不下,敵對情緒越發升級,對軍力較小的台灣不是好事。論者也指出,在發展AI的道路上,台灣必須維持和中國大陸的溝通管道暢通,使雙方知悉彼此意向、及可接受的底線,同時與盟國合作AI研發,但必須避免衝突失控。雖然如此,兩岸互信蕩然,敵意螺旋上升,相當可惜也極危險。
北京雖然宣稱追求國家統一不放棄使用武力,但一般相信不是和平到了絕望,中國大陸不會輕言使用武力攻擊。台海兩岸軍事力量懸殊,「AI均等」也非一蹴可幾,台灣國防的脆弱性顯而易見。台灣外交孤立、盟國承諾亦不可靠,更無「先制攻擊」的空間。更有甚者,不同政黨基於迥異意識形態,對立依然嚴重;不易妥協更增加防衛困難度,「避戰」和「慎戰」方為執政者的優先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