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冠城/梅花新聞網主筆
加薩戰爭自2023年10月7日爆發,至今已逾兩年,其規模之大、持續時間之長,以及造成的嚴重人道災難,使其成為中東地區近年來最具破壞性的武裝衝突之一。從戰爭始於哈馬斯對以色列的突襲,到以色列展開大規模反擊,雙方在人員、政治與心理層面均付出了巨大代價。
巴勒斯坦贏得更多國家對其建國的同情與支持,但付出重大的人命代價,真正建國之路仍然漫長;以色列雖然軍事上有壓倒性的力量,並趁機攻擊黎巴嫩、敘利亞、伊朗、葉門等周邊的反抗勢力,取得相當的成果,但是失去國際輿論的正當性甚至讓全世界的猶太人面臨更大的危險,逐漸失去支持。這是一場沒有贏家的戰爭,雖然哈瑪斯願意接受川普的和平提議,但離真正的和平還不知道何時能夠實現。
以色列在武裝力量上取得了顯著優勢,通過精確空襲、地面攻勢和封鎖行動,有效摧毀了哈瑪斯的重要指揮中心、武器庫和隧道網絡,切斷了其部分能力,並大幅降低了哈馬斯對以色列領土的火箭攻擊威脅,同時對哈瑪斯的領導中樞也造成嚴重的打擊。以色列安全威脅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以色列國內對軍事行動的支持度也依然堅固。
然而,從更長遠和宏觀的角度來看,以色列並未完成其最終目標:即徹底根除哈馬斯、實現全面的和平與安全。哈馬斯依然存在,且其政治與軍事影響未因戰爭而消失。此外,以色列長期對加薩地區的封鎖及局部佔領政策,導致巴勒斯坦民眾深陷極端貧困與人道危機,這次的軍事行動更導致加薩超過6萬人喪生,其中有大量兒童與婦女傷亡,超過90%的住宅被毀,約190萬人流離失所。巴勒斯坦人民的慘狀以及以色列對於救援組織的攻擊通過不同管道傳送到世界角落,引起同情與公憤。
截至2025年9月,已有約157個聯合國會員國正式承認巴勒斯坦國,其中包括中國、俄羅斯、印度,以及大多數南亞、東南亞、中東、中南美洲和非洲國家。西方國家則出現分裂,這幾個月以來,包括法國、英國、加拿大、澳洲、葡萄牙等一些西方國家相繼表態或正式承認巴勒斯坦國。相對軍事上的成功,更凸顯以色列外交的重大挫敗。
國際社會對這場戰爭的反應呈現多元與複雜,尤其面對加薩極端的人道災難與種族滅絕指控,西方多國政府雖然形式上支持以色列自衛權,但也對砲火對平民的破壞提出批評,部分國際組織堅稱以色列應為加薩人道災難負責。另一方面,媒體對戰爭的持續報導,尤其是多元媒體直播與平民視角的曝光,使公眾情感飽受考驗,產生廣泛的心理和道德創傷,引發全球範圍內對約束軍事行動和保護人權的呼籲。
在台灣,相較於俄烏戰爭受到的關注,中東的情況被討論的少了許多,也不像「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的切身感受。更重要的是,台灣長久對於巴勒斯坦處境的忽視與矛盾,同樣是在聯合國缺乏席位,但不見一心想要加入聯合國的民進黨政府有過對巴勒斯坦的同情或聲援,關注程度遠不如民間,反倒是默認「強權即公理」的現實,甚至在加薩戰爭期間捐款以色列政府興建醫院,引起爭議。在加薩,種族滅絕的悲劇還在上演,在暴力下,許多聲音會被砲聲淹沒,但是沉默不會讓世界變得更安全。當我們身為弱者時,我們對弱者的態度終將也會回到我們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