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博館僅展0.2%館藏 陳學聖:自降為地方文物館

國立歷史博物館常設展被質疑故意淡化館藏比例。圖/摘自史博館官網
國立歷史博物館常設展被質疑故意淡化館藏比例。圖/摘自史博館官網

位於建國中學對面、全面封館整修超過5年的國立歷史博物館,2月下旬重新開放,但史博館的5萬餘件典藏文物卻只展出110件,僅占0.2%。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教文體育組召集人陳學聖對《梅花新聞網》表示,這是「委屈了珍藏」,讓一個國立博物館降級為地方文物館,根本定位不清,非常可惜。

國立歷史博物館去年經歷了正、副館長搶退休,緊急調動史前博物館王長華接任館長等風波,上個月重新開放,但展品卻令人失望。

陳學聖表示,所有博物館的常設展就像餐廳的招牌菜一樣,是彰顯該館特色的主角;就像去羅浮宮、去大英博物館,就是要看它的常設展也就是館藏,而不是特展。

陳學聖說,史博館過去一直被視為最精彩的出土古物,包括史前彩陶、商周甲骨青銅器、唐三彩、石刻佛雕、玉器、瓷器、民初家具戲偶、當代書畫等典藏文物高達5萬餘件,過去是分門別類地陳設在各展廳,成為許多台灣人成長的共同記憶。但這次開館常設展卻很「低調」,「掃除」了大量的共同記憶,只「精選」了110件典藏文物,名為「在這裡,與大家相遇」,被濃縮在3樓側邊的陳列室,每類僅區區兩三件,不超過一個展櫃。其他眾多珍貴古物,則化身為電子圖像,在3樓中央的開放式展室的展板上供人點擊;而同一空間最醒目的展出實物,反而是藝術家創作的青銅器仿製品。

陳學聖對《梅花新聞網》表示,民眾千里迢迢參訪博物館,就是要看真品;假如只是電子化,幹嘛不在家上網?

此外,史博館最重要的一、二樓展廳,這次全部規劃成館藏的書畫重寶展,名為「筆墨豐碑」,創作者都是上世紀活躍於台灣的于右任、溥心畬、黃君璧、張大千、林玉山與傅狷夫等書畫大師。陳學聖說,這應該是為了符合館長王長華所言,要將史博館定位為「一座貢獻給理解台灣近現代社會文化發展史的博物館」。但書畫的媒介是紙張,脆弱而不耐久展,所以也不可能成為常設展。

陳學聖表示,若要看書墨,桃園就有一個橫山書法藝術館,且很多展品都是跟歷史博物館商借的。「今天歷史博物館不展出自己的珍藏,反而展一些別的地方也可以看到的文物,那誰要看你的館呢?」

陳學聖說,「筆墨豐碑」特展展期到5月21日止,之後1、2樓就會換展。「我們就看史博館接下來的常設展會繼續展覽它們的弱項,還是要展出它們的強項?一次是意外,兩次就是故意,大家拭目以待。」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