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大陸《中國青年報》、全國台聯及台灣抗日親屬協進會共同製作的台灣抗日紀錄片《阿公的戰場》近日首度播映,該片共5集,以18位抗日志士後人的口述歷史為核心,系統梳理1895年至1945年台灣同胞的抗日歷程,全景展現兩岸同胞同根同源、共抗外侮的家國記憶。由於製作方還做了繁體字版,不少台灣教師開心表示《阿公的戰場》可以拿來當補充教材。
為紀念台灣光復80周年,近日台灣抗日志士後人訪談紀錄片《阿公的戰場——台灣抗日志士後人訪談錄》在大陸全網播出。《阿公的戰場》聚焦台灣人民50年抗日鬥爭史,採訪對象涵蓋義軍領袖、隱蔽戰線工作者、文化守護者、台籍將士等群體後代,展現眾多首次公開的珍貴照片與絕筆信。紀錄片借助AI技術,還原「吞鴉片明志」、「疾寫遺書擲筆赴死」等震撼歷史場面。
18位抗日志士後人口述歷史
紀錄片第一集《乙未悲歌》以丘逢甲後代丘淑女講述的叔公組織義軍抗日、姜紹祖玄孫姜文滉回憶的19歲先輩壯烈犧牲故事為核心,再現1895年清廷割台後台灣同胞「願人人戰死而失台」的悲壯抗爭。邱國霖曾孫女邱莞美則通過口述,還原義軍衝鋒陷陣的歷史場景。
第二集《誓不臣倭》中,羅福星孫女羅秋昭展示祖父「不死於家,永為子孫紀念;死於台灣,永為台民紀念」的獄中絕筆;林祖密後代林光輝講述林家三代人跨越半個世紀的堅守;陳炳基之子陳小兵則回憶父親13歲就對抗「皇民化運動」的驚險歷程。
第三集《全面抗戰》以淞滬會戰為歷史座標,符岸壇孫子符立中講述祖父打響會戰第一槍;謝晉元孫女謝駿還原「八百壯士」死守四行倉庫的戰鬥細節;陳頤鼎之子陳萬中回憶父輩出生入死在抗日最前線的浴血經歷。
第四集《文傳薪火》聚焦文化抗戰脈絡,蔣渭水孫女蔣建春解讀祖父創辦文化協會的初心;林幼春之孫林銘聰誦讀《南強詩集》中的抗日詩句;廖進平之孫廖繼斌與謝南光女兒謝秋涵則講述先輩以筆墨為刃的抗爭故事。
第五集《回歸祖國》中,丘念台侄女丘淑女與蕭道應次子蕭開平一起回憶「東區服務隊」宣傳抗日的歷程;鄭堅之子徐波、高仲明之子高峰分別講述父輩參與台灣義勇隊、台灣少年團的經歷;陳萬中再次出鏡,還原父親率部接收台灣的歷史瞬間;林思平之子林天民追憶1945年台灣光復時的全民歡騰場景。
主辦單位表示,《阿公的戰場》不僅是對台灣同胞50年抗日史的系統梳理,更以「血脈記憶」串聯兩岸情感,用真實故事印證「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展現兩岸同胞同根同源、共抗外侮的家國認同,為當下傳承民族精神、守護歷史記憶提供了重要載體,也為年輕一代瞭解這段厚重歷史打開了鮮活視窗。
特製繁體字版
值得一提的是,該片由於抗日親屬協進會的要求,後製時特地另做了繁體字版,方便台灣民眾觀看。
不少台籍教師想要將《阿公的戰場》拿來做為上課時的補充教材,並開心表示「總算補足了這一塊」;有教師指出,台灣的108課綱因綠營意識形態而避談或輕描淡寫「抗」日這個部分,總統賴清德更是只說「終戰」而不說「抗日」,連抗戰的對象是日本都不敢講!想靠台灣的教科書是教不動抗日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