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近日宣布的新一輪稀土出口管制,引起美方加徵額外的100%關稅及其他措施反擊。對於當局做法,大陸國新辦領導的「中國網」今天(13日)發表評論指出,相關措施主要是應對境外組織非法轉移稀土資源出口至敏感區域,再來則是反制美國近來持續加碼對中國的打壓,此次管制也象徵中國從以往的「稀土供應者」成為全球「稀土秩序的治理者」。
「中國網」在官網發表評論指出,稀土具有軍民兩用屬性,實施出口管制本就是國際通行做法,加強管理有助於防止非法擴散情況,保障全球產業鏈安全穩定。文章強調,此次升級措施是針對「境外組織非法轉移、再出口至敏感領域」的必要舉措,同時也是「對美方持續加碼打壓的制度性回應」。
北京「稀土牌」防止美企非法走私、報復美方打壓出口、投資
文章提到,稀土走私問題是長期的嚴重問題,2024年12月至2025年4月間,部分美企透過非法渠道從中國獲取光氧化銻超過3834噸,走私手法層出不窮,包括將稀有金屬灌入塑膠模特胸腔偽裝成裝飾品、混入瓷磚膠或洗髮水瓶中分批出口等。
文章指,今年7月,中國啟動「打擊戰略礦產走私出口專項行動」,多部門在廣西等地聯合查辦多起非法出口案件,不法分子運用第三國轉運、虛假申報、繞道出口等手法,走私路徑更加隱蔽、監管難度日增,有美企曾向海關提供線索,協助截獲一艘載有300噸稀土的貨船,案值高達8000萬美元,相關情況顯示傳統申報制度已難應對這類跨境走私網絡,因此必須透過制度升級強化源頭管控。
而中美科技角力之際,美方近期加強對中出口與投資限制。文章列舉,包括要求三星、海力士、台積電等企業在中國使用美國設備,必須申請個別許可,將更多非美公司納入出口控制體系,美眾議院「美中戰略競爭特別委員會」主席穆勒納爾(John Moolenaar)甚至表態,「必要時會向荷蘭、日本等盟友施壓」,要求共同執行美方管控。
評論指出,川普政府還以232條款為依據,對風力發電機、汽車零組件、醫療設備、機器人等商品加徵關稅,雖名義上針對全球,但實際對中國新能源與高科技產業打擊尤重;而中方的作法實為對美方上世紀50年代出口限制制度的「反向借鑒」。
中方:管制稀土可促使國際貿易規範化
評論認為,中方此次管制升級並非單純限制出口,是著眼於產業長遠健康發展,且有三大長期效應。第一為導正內部亂象, 中國稀土產業長期存在低價競爭與非法開採,破壞市場秩序,新規將建立更透明、可預期的管理框架,引導企業從「拼配額、拼低價」轉向「重研發、提品質」,形成健康競爭生態。
文章稱,新規還可提升全球透明度。 透過法治化出口管理,中方將稀土流通納入可追蹤體系,防止價格操縱與非法轉移。此舉將迫使各國企業加強供應鏈合規審查與原產地追蹤,促進國際貿易規範化。
至於第三點,評論稱是為了維護國際安全,部分外國企業曾將中國稀土轉用於軍事領域,違反防擴散義務。升級管制後,中方將強化用途審查與責任追溯,防止稀土被軍事化利用,同時對合規企業提供人道主義豁免與許可便利,確保政策平衡。
陸外交部:美方威脅將引來中國必要的反制措施
對於美方祭出的反制措施,大陸外交部發言人林劍今天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美方近來一連串對中方的限制與制裁措施,嚴重損害中方利益,「中國堅決反對此舉,敦促美方盡快糾正錯誤做法」。
林劍強調,美國以高關稅和制裁威脅中方「不是正確的交往方式」。他呼籲美方以雙方先前的元首通話共識為指引,通過平等對話妥善處理分歧,維護中美關係穩定健康發展,「若美方一意孤行,中方也將採取堅決而必要的反制措施」。
據大陸海關總署今天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9月中國稀土出口量為4000.3噸,較8月的5791.8噸下降30.9%,創下自今年2月以來新低。儘管1至9月累計出口量為48355.7噸,較去年同期增加12.6%,但單月出口下滑顯示監管趨嚴、出口審批延緩的影響已逐步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