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勇:造王者時代 國民黨該走向柔性政黨

國民黨主席選舉18日投票,13日舉行候選人政見發表會高雄場,羅智強(左至右)、鄭麗文、卓伯源、蔡志弘、郝龍斌、張亞中等6人均參加。圖/中央社
國民黨主席選舉18日投票,13日舉行候選人政見發表會高雄場,羅智強(左至右)、鄭麗文、卓伯源、蔡志弘、郝龍斌、張亞中等6人均參加。圖/中央社

國民黨主席改選將屆,主要候選人皆以「造王者(king maker)」自居,新竹清華大學通識中心兼任助理教授何志勇表示,這代表國民黨在伴隨台灣的民主化進程,以及面對民進黨強推所謂「轉型正義」的整肅之下,不得不選擇持續轉型,從過去家大業大的列寧式政黨,朝向「弱幹強支」即公職重於黨職的選舉機器方向來改變。換句話說,外界期待未來的國民黨主席與組織,勢必要進一步弱化並退居第二線:美式的柔性政黨可為之借鏡。

美兩黨主席非實際政黨領導人

何志勇說明,大多數國人應該不曉得誰是美國共和黨或民主黨的「黨主席」即全國委員會主席,原因很簡單,因為他們沒有比兩黨在聯邦政府位居第一線的政客重要。今年夏天剛接任共和黨全國委員會(Republic National Committee)主席的格魯特斯(Joe Gruters)年僅48歲,過去先後僅擔任過佛州州參議員(不是佛州聯邦參議員)及佛州共和黨主席。

何志勇又舉例,美國民主黨全國委員會(Democratic National Committee)主席馬丁(Ken Martin),現年52歲,國會助理出身,曾任明尼蘇達州民主黨主席;過去從政經歷主要在黨務,包括輔選和募款,也積極投入社會運動,但其公職經驗僅限於明州地方公職的助理。在美國的總統制之下,總統才是實際的政黨領導人。

「超級總統制」黨主席重要性遞減

何志勇指出,過去我國憲政體制偏向內閣制,國民黨做為「以黨領政」的剛性政黨,其來有自:內閣制國家的政黨政治運作大抵上是如此,所以日本執政黨是先選黨魁,再產生總理大臣(同一位)。如今,台灣的憲政制度雖已改為半總統制,但實際運作上其實更像「有權無責」的超級總統制,黨主席的重要性日益遞減。在過去20年中,國民黨黨主席兼總統候選人只有2012年爭取連任的馬英九以及2016年在「換柱風波」後的朱立倫,其他三次都不是黨主席選總統。

何志勇提到,這次國民黨主席選舉的合格黨員逾33萬,但早在2017年時國民黨免繳黨費的黨員人數就已達19萬,其中主要因為黨員年滿65歲免繳黨費。他2020年首度接任黨職時,當時國民黨40歲以下黨員只占全體3%,包括剛滿40歲的他。未來的國民黨,亟需擴大參與,反映台灣社會的結構。

政黨主要功能是理念象徵

何志勇呼籲,新任國民黨主席可效法美國的經驗,不僅是將國民黨進一步轉型為純粹的選舉機器,黨的主要功能成為是理念的象徵(譬如蝙蝠俠是象徵,所以「人人都可以是蝙蝠俠」)以及輔選,執政時由總統主導決策,在野時則以國會為中心,並可大幅減少黨務組織開銷;另外透過立法推動美式的公辦初選,黨員認定來自於選民於政府舉辦初選時,填寫所要參與初選的政黨為何。換言之,「柔性政黨」不是以繳黨費來決定黨籍,而是以理念來決定。

何志勇認為,理念才是民主政黨的核心價值,攸關國民黨能否重拾台灣主流民意的支持、再次實現政黨輪替,財務、組織都只是工具而已。1911年10月10日,清朝湖北新軍在武昌發動起義,與孫中山本人並無直接關係,當時孫中山身在美國丹佛,正為革命奔走,他是透過報紙才得知起義成功的消息。然而起義軍誓師時喊出「恪遵孫中山先生使命」,象徵理念的至關重要。

何志勇說,無論最後誰當選,期待新的黨主席是無私的「造王者」。至於國民黨走向柔性政黨,不僅有助加速國民黨成為選舉機器的腳步,亦擴大國民黨的社會參與,透過理念來凝聚人心,成為真正的全民政黨,那實現政黨輪替就近在咫尺了。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