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評論】美麗數據難掩台灣陷入經濟貧窮循環

賴清德總統國慶演說精緻包裝,但難掩台灣陷入經濟貧窮循環。圖/中央社
賴清德總統國慶演說精緻包裝,但難掩台灣陷入經濟貧窮循環。圖/中央社

戴肇洋/台灣省商業會顧問

去年以來,台灣晶片受惠於全球人工智慧(AI)產業熱潮的需求,出口持續暢旺再創佳績,使得總統賴清德於今年慶祝國慶大會中公開宣揚:「今年是台灣崛起的一年」,許多經濟指標呈現頗為亮麗,其中除了經濟成長領先亞洲其他小龍達到5.1%之外,就業狀況25年來最好、股票市值超過三兆美元、外匯存底首度突破六千億美元。

無獨有偶,在稍早前南韓媒體依據台韓雙方政府最新資料加以推估認為,南韓今年人均GDP(國內生產毛額)粗估37,430美元,將不及台灣的38,066美元,此為2003年南韓人均GDP超越台灣,歷經22年之後再度落後。此外,安聯集團在最新公布2025年「全球財富報告」中顯示,台灣人均金融資產淨值高達16萬7,530歐元,名列全球第五、亞洲第二。

在精緻包裝下掩飾經濟貧窮真相

儘管台灣在經濟表現上令人欽羨,然而最近台中一名科技大學學生,由於家境清貧,打算先休學去當兵之後再找工作,藉此改善家庭生計,卻又因難以按照學校規定繳納三分之一學雜費用,而無法辦理休學,在求助無門下走上絕路。此一事件除了顯示現行制度過度僵化,必須改弦更張之外,其實反映過去以來,台灣社會在精緻包裝下掩飾經濟貧窮真相。

無庸置疑,台灣從1990年代中期後,隨著知識經濟興起擴散,加上電子資通產業蓬勃發展,在大幅提升廠商經營效率的同時,卻又衝擊國內勞動市場就業型態,除了造成許多弱勢族群被迫面對產業結構調整所衍生的失業危機之外,因個人職能條件相異,而不斷擴大所得差距,在無形中讓許多家庭逐漸陷入經濟貧窮循環之威脅。

勞務報酬分配仍然偏重企業

畢竟,台灣社會多數家庭收入來自薪資所得,若受雇人員薪資所得未能隨著經濟成長有所增加,則代表一般家庭收入減少。其實,從主計總處公布的「勞務報酬占國內生產毛額之比重」資料統計發現,受雇人員勞務報酬占比從2012年的45.77%略為下降至2023年的44.31%,相對此一期間企業營業盈餘占比則是從31.82%持續增加至36.41%。此意味著,在租稅制度持續傾斜下,受雇人員未能同步分享經濟成長果實,勞務報酬分配仍然呈現偏重企業現象。

在此一情形下,我們始終認為政府必須擴大救助維持「貧窮線」之下家庭維持生計,若將接近貧窮線勉強餬口家庭納入,其需要救助數字勢必更加可觀。不可否認,這些中、低收入家庭若要擺脫貧窮環境,除了勤奮努力工作之外,其子女必須接受完整教育,藉此擺脫貧窮宿命,是不二的法門。不過,1990年代所推動的教育制度改革,並未有效協助中、低收入家庭子女獲致上進之路,而是淪為少數富裕家庭子女取得更佳機會。

經濟貧窮極易造成社會動盪

在此同時,或許從設備、資源較為不足的私立大學觀察發現,其學生結構大多來自中、低收入或勞工家庭子女。這些來自弱勢家庭子女為了繳納頗高昂的學雜、生活費用負擔,必須選擇不斷打工,以輕減家庭之經濟負擔,相對讀書時間自然減少,不但無法培養未來職場競爭所需要的知識能力,而且難以奢求能夠順利翻身改善家庭生計,在無形中更加不易擺脫經濟貧窮循環。

殷鑒不遠,不論過去北非國家爆發的民主革命,或是近年歐美國家頻傳之社會動亂,其背後原因皆隱藏著失業與貧窮問題。很顯然地,一旦經濟貧窮家庭增多所帶來的「暈染效應」,除了極易造成社會動盪之外,將會波及經濟發展。因此,我們更加期待朝野政黨能夠關心台灣社會正面對著經濟貧窮循環威脅,同時研擬解決之道,包括:再修資本利得課稅、促進傳統產業再生希望工程、推動教育制度改革、擴大弱勢家庭補助等,這些均為陳年舊案,卻又是未來台灣經濟升級與社會轉型之關鍵。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