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家聲/台大商研所兼任教授
大師吳恩達在斯坦福9月CS230A的開學演講時提到幾個有關AI的核心觀點,如強調AI技能已從『加分項』轉變為職場生存的『標配』!AI能力是進入職場與職涯發展的『生存必備』條件!他特別提到:不是『最懂AI的人最有競爭力』!而是要:具有電腦基礎知識能力,而且還要會用AI工具的人,才是當前職場的最受歡迎、也是最具核心競爭力的人群!學習AI相關技能讓人可以將無限的創意發想轉化為動手實踐產出結果,讓人將『想法』轉化為『現實』!
筆者以為:除了要有電腦數位技術的基本素養外,還要有使用AI系統與工具的能力素養外!大多數的技術人員對自己技術很專精,沉浸在技術遊戲中!但技術不是滿足個人好奇心或娛樂!而是要能解決企業、社會問題,提升生產力與人類社會福祉!因此,技術人員更要有業務運營、跨域的產業知識,具體而言,就是找到能讓技術落地的應用場景,透過融入企業經營與運營管理業務中,助益企業優化運營與經營創新的價值!這種:『既要…又要…還要…』的思維,顯示著當前知識及體驗經濟發展的趨勢,僅靠著傳統職能分工思維下的專業培訓,或是僅從技術層面考慮AI的可能應用,已不足以適應新時代組織應用AI的要求!亦即,技術必須融入業務運營與管理中,在具體應用場景解決問題、優化創新業務運營流程,提升生產力!這樣的趨勢也顯示企業在引進、推動AI時,面對未來嚴峻競爭時,對職場能力素質的要求與強化組織協同作業的文化!
特別要強調『協作(協同合作)』與『協調合作』不同,雖僅是一字的差別,但是背後的邏輯與價值存在很大的不同。在職能分工的階層組織下,組織內部的部門牆、部門本位主義嚴重!這是官僚組織的最典型、最常見的弊病!至今仍是如此!傳統職能分工,大家都僅強調善盡本身的職能,卻忽視職能是為企業經營服務的!為達成企業目標、為創造客戶價值所做的簡單分工方式而已!各職能如何協調合作共同達成企業目標才是分工的最終目的!
亦即,『協調合作』與『協作』最大的區別是:『協作』指所有與問題、專案相關的人員一起共同面對並解決問題,大家透過面對面方式直面問題,或是透過『協作系統平台』,大家可以在同一個虛擬空間裡,從各地加入為解決問題而共同努力!有必要還可以邀請外部專家的加入,參與討論!這已經超出了:只強調盡個人的專業能力,對涉及其他職能的部分則不表示意見!骨子裡還各掃門前雪,大家各自解決個別應該承擔的問題!因此,多數企業透過舉辦各種協調會議,大家都在談各自的責任,展現出『會而不議、議而不決、決而不行』,『以會養會』長期無法解決問題的循環!
吳恩達在課堂中還明確指出,『工具降低了門檻,但沒有降低對基礎知識的要求』!電腦數位技術的基本素養是人與AI溝通的『專業語言』,不具備程式邏輯與數據結構等的基本功,當然無法精准傳遞需求,發揮AI系統的效能!這只能讓用戶停留在表層的應用階段!作為生產力輔助的工具使用者!明確認知:『AI工具如何能實現需求』的底層邏輯,避免『只會提問模糊需求或簡單的陳述』(多數人所熟知的學習提問技巧,即prompt engineering),如你隨意問、隨便問,它就隨便答!但你若會採用具體、專業術語描述目標,或具體描述情境做提問(亦即一些專業人員強調的context engineering),如用XX演算法、XX數據結構設計介面、加入數據清洗過濾數據以確保數據品質…等,就較能夠獲得較佳品質的答案。
此外,筆者認為大家還可以採用斯坦福大學教授Jeremy Utley在一次訪談中談到的“如何正確使用AI”,所提出的逆向思考方式,指定AI為某領域專家,自己有興趣瞭解這個新領域,要求AI對自己提問,然後幫助自己發現、找出個人的興趣,釐清個人的目的等。各種提問的方式,絕不會讓自己把大腦外包給AI,而是讓AI幫助自己更活潑的探討各種可能的方向、激發創新創意。也就是對於GAI的使用,不在是:你問,GAI回答!優化提問詞而已!還要能學習不同的認知與思考模式,打破個人僵化的思維框架,探討並看見不一樣的世界!
相對於傳統演算法,吳恩達認為:舊一代演算法不知道怎麼處理越來越大的數據量;而『深度學習』是第一批能真正能處理越來越多大數據的演算法;他並強調:數據量越大,模型表現越好,幾乎沒有上限。也就是『深度學習』的規模法則。什麼規模法則?吳恩達解釋道:你給模型加一倍數據,訓練時花兩倍算力,性能就能穩穩提升一截。筆者對這樣的看法深表質疑!畢竟LLM是靠著大數據的訓練,但對於所使用的網路數據品質,一直是各界關心的議題!網路上數據的品質有多少是事實?是正確的?這部分的比率相當低,不會超過30%!而增加訓練數據的『一倍的量』就能使『性能提升一倍』是沒有根據的!需要佐以實證數據!同樣的,英偉達強調GPU數量、強調TOKENS數量,後者已經從百萬升級到千萬,最近有強調萬億級的TOKENS!這就是典型的線性思維模式,也是常見的工程師思維!是否真的需要萬億級的TOKENS?使用萬億級的TOKENS的模型性能就較佳嗎?一般企業是否需要這樣的投資?還是透過算法創新或優化方式,利用百萬級TOKENS就能達地萬億級的效果?更重要的是:花費更少,耗電更少,效果相當或更好!這樣的系統性思維、批判性思維是未來AI新時代非常重要的關鍵能力!
同樣是AI教父級大人物,對LLM、AI智能體的看法也存在著極大差異!不是誰對、誰錯的問題,而是新技術、新觀念提出,只是提出一些創新的思考方向或架構,並不是『真理』!也不等於『真實』!而科學與批判精神就是對理論、假說、人設等要有『質疑精神』!持續對理論、假說提出質疑並透過實證方法論證,這種科學與批判精神是人類知識與文明能夠不斷進步的核心動力!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