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崑義/台灣國際戰略學會理事長、蔡炫/台灣國際戰略學會副研究員
2025年是對日抗戰勝利80周年,兩岸今年分別舉行活動紀念這段歷史,比較特別的是,大陸增設「台灣光復紀念日」,民進黨政府除了陸委會嗆聲與中共毫無關係之外,因為意識形態作祟,整個中央政府對光復節卻鴉雀無聲。然而,從過去一段時間雙方在歷史詮釋、政治圖騰與文化霸權爭奪方面,兩岸似乎已經開闢另一個「光復節戰場」。
從記憶政治與敘事觀點來看,兩岸都在進行「歷史拼接」與「爭奪詮釋權」以重構二戰記憶。同樣的,10月25日在台灣光復80周年的紀念日實踐方面,也反映出不同的國族認同與政黨取向,如何提出兼顧歷史事實與當代解讀的敘事,不至於讓台灣光復節變成兩岸另一場「紀念日戰」,這應該是在光復節的今天,值得關切的事項。
「台灣光復」在兩岸不同的政治體制下,被賦予不同紀念意義,對日抗戰(或稱世界反法西斯),自從二戰結束以來,今年兩岸此次針對80周年的紀念活動已經有別於往年,不僅是在追憶過往,更成為塑造當代的國族敘事、外交論述與內政合法性的戰場。
大陸以九三閱兵、媒體敘事,以及舉辦多次研討會,以凸顯在抗戰中的「中流砥柱」地位,同時藉由「台灣光復」等議題,強化領土與民族連結的敘述。
相較於台灣本身內部則是呈現分歧,國民黨與偏藍營的民意強調「光復」在中國歷史的連續性;而民進黨執政下則將紀念核心進行差異處理,意圖避免被簡化為中華民族常態敘事。因此,上述分歧也顯示出歷史記憶,在台灣是如何被當作政治工具使用。
今年,大陸以盛大紀念與閱兵等形式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主軸強調中國在二戰反法西斯戰役中的貢獻,同時凸顯當前軍事現代化的成就,藉此促成內政凝聚與國際威懾的雙重目的。
大陸官方敘事鎖定歷史英雄化、國族化,強調共產黨在抗戰與民族解放進程中的「關鍵角色」。此一做法既是歷史記憶再塑造,也是對外展現國家意志的公共傳播行為。因此,大陸的整體策略,鎖定國族敘事與國際傳播為主要重點。
台灣內部在紀念抗戰以及光復議題上,則呈現多元與分裂,20世紀中期以前為了歷史延續性(例如中華民國光復台灣)是正當性的敘事核心,但民進黨執政以後,卻以在地認同強調台灣自身現代化的政治經驗,企圖轉化日據時期的殖民創傷,排除「光復」語彙的兩岸共同價值,並將重心放在「反法西斯的國際認同」上,而非「中華民族整體」的敘述。
這樣的政治操作,這在實務上就導致紀念活動的內容調性、儀式性、展覽與官方宣傳上出現明顯差異。顯然,台灣的詮釋部分,朝向一種多元記憶與政治分歧展現。
至於,大陸與台灣在詮釋權的競逐方面,並非只是關於歷史學的討論,目的在於延伸當代國家認同、教育實踐、外交表述,以至於領土主張的綜合戰場。
大陸則利用國家儀式(例如閱兵、慶典、展覽、研討會)鞏固主流敘事;台灣是以政治宣傳、歷史拼接,以及意識形態交織,形成「碎片化」的記憶場域。而兩岸在國際舞台上爭奪歷史詮釋權,也影響第三方國家與國際媒體對歷史事件的關注角度,從而影響外交關係與區域安全的普遍理解。
從5月8日賴政府利用紀念「歐戰勝利」概念,遙相呼應歐洲舉行的二戰勝利紀念會,主要是想要扭曲台灣光復在中國戰場上取得勝利的意義,而民進黨秘書長徐國勇宣稱「沒有光復節」,已經凸顯自1990年代以來,隨著台灣民主化在主體意識與意識形態的轉變,「光復」的意義在台灣已經陷入多元分歧的解讀。
民進黨不同於國民黨威權體制時期的主張,反映不同的國族敘事,從國民政府的「抗戰勝利」、「台灣進入戰後」、「中華民國恢復統治」,台灣官方節慶地位也隨著民主化遭到變動,例如刪除光復節為國定假日再到恢復。這種制度記憶的變動,代表政治競逐的鬥爭結果,也呈現藍綠在「光復」制度記憶下不同的政治光譜。
尤其是,民進黨政府在官方敘事上的刻意扭曲,在於避免被對岸納入「民族主義」敘事,利用「終戰」、「反法西斯」、「和平秩序」等,而以普世價值及國際語彙置換傳統「抗戰光復」的民族語言敘述。這類轉換帶有兩種考量,一方面是國內族群認同整合,弱化引發爭議的民族敘事;另一則是國際定位,透過歷史替換與多元主張尋找國際空間。
但是,這種策略也帶來批評,批評者認為弱化「客觀歷史」,甚至放棄既有權利或記憶正義,導致國內在野陣營不滿。事實上,民進黨政府為了弱化傳統中華民族敘事,才會以終戰來做為洗滌人心的作用。
而從大陸的「抗戰勝利」以及建制台灣光復節,交對於台灣民進黨政府的「終戰之說」,逐步改變紀念日的兩岸權力關係,民進黨以「終戰」作為主軸,同時達到國際化、跨族群又能去中國化,卻也削弱在特定歷史的主體定位,尤其對日本殖民受害者的政治訴求。
民進黨這種策略,已與大陸在歷史語彙上分道揚鑣,長期將會在史觀改造與國族認同建構上產生嚴重分歧,也製造兩岸一場新的「紀念日戰」戰場。
事實上,大陸在紀念活動中將「台灣光復」納入整體抗戰勝利的歷史敘事,主張證明台灣同屬一個中國的不可分割性,也在官方公開呼籲與展覽活動,以及建制光復節等操作,藉由「兩岸同胞休戚與共」等話語,創造新的民族認同,並以共同歷史建立情感連結,作為政治整合等軟性訴求。
而賴政府則透過與國際史的「歷史拼接」策略,意圖裂解共同記憶,從戰後分治連結到歷史未定論。因此,兩岸關係的未來發展,將在民進黨政府的歷史拼接下更加走向分離主義方向。
特別是,民進黨反向利用台灣「去中心化」的歷史手法,強調在地經驗、戰後敘事,並將跳脫日治時期的殖民創傷,以此建構與大陸不同的國族敘事。這種策略在文化操作上極為顯著,企圖扶植「台灣價值」作為政治基礎,例如政治紀念、地方活動、學校教育,甚至在文化慶典方面,企圖在國際交流與外交策略上爭取彈性空間。有鑑於此,民進黨的分離策略,勢必在歷史去中心化之下,與大陸進行一場更激烈的文化霸權之爭。
國家戰略若將歷史敘事視為文化霸權爭奪的主戰場,兩岸關係也將升級為另一種激進的政治對抗,若一方將歷史視為領土完整的正當性與民族統一基礎,而另一方則以歷史差異作為主張自決或在地化主體,雙方在意識形態上的對撞,將會變成政策上的重大摩擦,例如國際場域上的敘事競爭、官方公開活動的互嗆,甚至民間交流的全面停擺。此外,歷史敘事也會牽動第三國的立場,使得兩岸議題遭到外部力量放大,影響區域安全格局。
而這場新的「紀念日戰」,從5月8日賴政府大剌剌的紀念歐戰勝利80周年開始,到大陸增設「台灣光復紀念日」,這場「紀念日戰」看似終結,但另一場文化霸權爭奪戰是否將再開啟,且等著瞧。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