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征輝/前海軍上校、艦長
被民進黨政府高舉為「國防自主」象徵的潛艦國造計畫,其首艦「海鯤號」在國人殷切期盼下,終於於今年6月17日展開首次海試。然而,短暫的光榮背後,卻隱藏著層層不安的陰影。
一、從海試到重回乾塢:異常的程序
海鯤號原定進行連續的海上測試,但僅完成3次「單日浮航」,隨即於7月8日重回乾塢。官方宣稱此舉為「檢修與調整」,但這樣的流程與國際造艦慣例明顯不符。
乾塢屬於高價資產,專艦專用,通常僅在重大結構維修時使用;若只是一般檢修,靠泊碼頭即可進行。由此可合理推斷,海鯤號在第3次海試期間,可能發生艦體進水或結構性滲漏問題。
自7月8日入塢到9月2日出塢,塢內工程持續進行了57天──這絕非輕微瑕疵,而是一次重大修復。儘管如此,出塢後官方仍信誓旦旦:9月將完成海試,11月如期交艦。
二、再次停滯:信心的崩塌
如今距離9月出塢又過了另一個57天,海鯤號卻仍靜靜停泊在港內,不動如山。這顯示塢內的「大刀工程」未能徹底解決滲漏問題。更雪上加霜的是,近期又傳出系統整合失靈、動力異常等問題,使這艘「國造之光」陷入多重困境。
一艘潛艦若連浮航都會進水,未來即使找出原因,又有誰敢陪它潛至作戰所需的深度?
三、潛深與壓力:現實的嚴苛考驗
現代柴油潛艦的最大潛深普遍超過300米,即便是40多年前的劍龍級潛艦(海龍、海虎),仍可下潛至約240米。此深度的海水壓力高達每平方米240噸──相當於4輛M1A2主戰坦克壓在同一面積上。若海鯤號僅在「浮航」階段就有漏水風險,那麼在如此極端壓力下的潛航安全,能不令人憂心嗎?
四、海鯤號可能的四大後果
根據歷來重大軍事研發案的失敗經驗,海鯤號若問題持續,恐將面臨以下四項後果:
1. 時程不斷延後:海試與交艦時程屢屢跳票,影響海軍整體建軍規劃。
2. 預算無止境追加:為解決技術問題與設計錯誤,勢必一再追加經費,最終淪為「錢坑」。
3. 性能難達作戰需求:採用6具小型引擎推力不足、噪音過大,潛深受限,難以滿足現代潛艦作戰需求。
4. 後續艦設計必須重來:若改為兩具德製MTU主機,整體佈局、動力與平衡等均須重新設計,此相當於「另一個」全新的造艦設計。
五、何時該止損?
台船為求訂單,必然會保證「只要有時間與預算,最終能符合作戰需求」。然而,身為決策中樞的海軍司令部,應理性思考:台灣在區域安全局勢急遽惡化之下,還可以浪費多少時間與預算?
某些關鍵的國防研發案,若短期內看不到成功的希望,應果斷止損。這不是放棄潛艦建軍,而是重新選擇更務實的路徑。
六、兩項務實建議
1. 尋求新商源:當前國際局勢已變,部分國家或許願意出售新造或二手潛艦,海軍應積極接洽,以補戰力空缺。
2. 建立完整技術合作體系:若仍堅持「潛艦國造」,至少應確保擁有具備實績、能提供全方位技術支援的國際「團隊」,而非東請一個、西聘一個,僅憑片段的技術「摸索造艦」。
結語:光環背後的冷靜思考
海鯤號是台灣追求國防自主的重要里程碑,然而「自主」並不意味「盲目」。真正的國防自主,不是徒有國產標籤,而是擁有穩定、可靠、能作戰的實力。
若海鯤號無法在技術與作戰層面證明自身價值,那麼,它所代表的「國防希望」,最終也將成為政治光環下的一場昂貴幻影。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