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鎤銘專欄】懸崖上的轉折:川習會與台海休戰的可能契機

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引言:高風險中的外交試煉

據報導,2025年10月30日,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與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即將舉行會晤。這場峰會不僅是中美關係的轉折時刻,也被視為台海局勢能否從對峙走向緩和的關鍵試煉。隨著近年軍事行動頻繁、外交語言緊繃與戰略誤判風險上升,外界普遍擔憂台灣將成為新冷戰格局下的第一個爆點。

另據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美國治國方略計畫的高級研究員史蒂芬‧韋特海姆(Stephen Wertheim)於10月28日發表於《Foreign Affairs》的文章指出,若川普與習近平能藉此峰會重建互信、制定新的外交保證機制,或可為台海局勢帶來轉圜契機。韋特海姆強調,美中雙方若能互相顯示對彼此核心立場的尊重,便有機會在軍事威懾與外交保證之間找到平衡點。此觀點與中央社當日報導相互呼應,顯示華府意識到單靠威懾已不足以防止衝突升級。

對川普而言,若能在會晤中重建危機控管機制,將有助於重塑其「交易外交」形象;而對習近平而言,穩定外部環境以緩解經濟壓力亦具戰略必要性。雙方都明白,台海衝突一旦失控,不僅將重創亞太秩序,更可能拖累自身發展。

台海緊張的結構性根源

過去五年,台海局勢持續惡化。大陸的軍事演訓規模屢創新高,從封鎖模擬到越線巡航,軍事存在幾乎成為常態。與此同時,台灣在政治層面展現更強的主體性,總統賴清德於多場公開演說中明確強調兩岸「互不隸屬」,引發北京強烈反應。每當台北發表相關言論,大陸即舉行大規模軍演;而當語調稍顯克制時,軍事行動隨即減弱,顯示兩岸互動已陷入「語言與軍演的反應鏈」。

在華府的角色上,美國對台政策從「戰略模糊」逐漸轉向「戰略清晰」。拜登政府多次公開表示若台灣遭攻擊將出手防衛,雖意在嚇阻,但實際上削弱了歷來「不支持台獨」的外交平衡,促使北京認定美方正逐步突破一中政策底線。川普回任後試圖修正此失衡,選擇恢復語言模糊、避免公開承諾軍事介入,以「靈活不確定」取代「確定威懾」。

這種調整並非退讓,而是一種務實策略。軍事建構若無外交保證支撐,只會被視為敵意確認,反而加速對方備戰。美方若能透過制度化談判重建政治信任,更能維持威懾的穩定性,降低誤判與對抗風險。

川習會的外交再保證構想

當前最具建設性的路徑,是建立一套新的「雙重保證」框架。川普政府可提議與北京簽署第四份中美聯合公報,或至少發表內容對等的平行聲明。美方在文件中應明確顯示「不支持台灣獨立,並反對任何一方單方面改變現狀」,同時以「將不支持」的語氣表達持續承諾,使其具備未來約束力。

與此同時,美方可補充說明,美國歡迎任何以和平、無脅迫且為雙方人民接受的方式解決兩岸分歧,不預設結果,也不排除任何和平路徑。此舉可維持結果中立立場,又能提醒台北避免以「既成政治事實」推進分離。

相對地,北京若願以實質行動回應,應公開宣布「對台統一不設時間表,並以和平方式為首要途徑」,並恢復台海中線默契、減少軍演與越線行動。這將是歷來最具象徵性的緩和信號,既能降低台灣社會焦慮,也能向國際展示北京的自信與理性。

若雙方能同步啟動這種再保證機制,則「政治信任」將成為新型威懾架構的一部分,使衝突成本大幅提高。相較於軍備競賽,外交承諾的違反更容易引起國際譴責,因此其道義約束力不容忽視。

內外掣肘與政治平衡

不過,這套外交構想並非沒有風險。美國國會長期對中強硬,一旦白宮被指「對中讓步」,勢必引發政治反彈。川普若要推動新公報,須清楚說明其邏輯:美方並未削弱對台支持,而是以制度化溝通取代軍事冒險。若能獲得跨黨派認同,將有助於政策的延續性。

台灣方面也必須調整策略。若美中形成新共識,台北須在安全防衛與語言克制間取得平衡。持續強化防衛能力固然必要,但過度的政治表述將使自身陷於外交孤立。若能回到依「中華民國憲法」及「兩岸關係條例」處理對陸事務的立場,不僅可降低誤解,也能保持國際信任。

北京同樣面臨內部壓力。民族主義情緒強烈,一旦政府在「統一時程」上釋放彈性,勢必引起輿論質疑。如何在不損主權敘事的前提下展示外交靈活度,考驗其政治掌控與戰略判斷力。

區域穩定與經濟連動

若川習會能達成象徵性休戰,將為亞太帶來顯著的連鎖效應。首先,東亞安全架構可望進入再平衡階段,日本與南韓可減輕防衛壓力,東南亞國家亦能避免被迫選邊。其次,全球供應鏈與金融市場的波動將明顯下降。台海一旦穩定,台灣半導體產業運作可持續,這對全球科技體系具有戰略意義。根據金融分析,僅台海緊張升溫即足以使亞太股市波動率提升逾一成,可見和平本身即為經濟紅利。

然而,一旦再保證被違反,或任一方將其視為權宜手段,局勢將更為危險。失信的外交將迫使另一方加倍強化軍備與聯盟結構,形成報復性循環。因此,建立透明監測機制極為重要,包括恢復軍事熱線、演習通報制度與危機通訊頻道,以避免誤判與擦槍走火。

結語:從懸崖邊退回理性的起點

台海問題的核心並非主權歸屬,而是如何避免誤判與失控。川普與習近平若能在此次峰會中提出具約束力的雙重保證,將為兩岸創造喘息空間,也可能為整個印太區注入新的穩定架構。休戰並非永久和平,而是重新打開協商的門。

真正的穩定並非僅靠力量平衡,而在於政治智慧與語言節制。當華盛頓能顯示克制,北京願意暫緩強勢,台北能以穩健面對自主訴求時,懸崖邊的危機便可能轉化為制度化的安全秩序。台灣休戰的意義,不僅在於區域降溫,更在於證明:在新冷戰時代,理性外交仍可能成為改寫命運的力量。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