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智庫與學界近期密集警告,台海衝突風險已升至驚人高度。《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28日刊登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資深研究員威特海姆(Stephen Wertheim)專文說,僅靠強化軍事嚇阻不足降低衝突風險,建議在美中領袖會晤時啟動一套雙邊「台海休戰」機制——透過交換公開政治保證,讓華府、北京與台北在語言與行動上互相克制,以實質減少台灣周邊的軍事活動,從而讓災難性戰爭遠離現實。

事件與問題:風險何以升高?
威特海姆在文中指出,過去數年台海風險攀升的三大力量,仍同時交互作用:一是北京軍事化與恫嚇升級;二是台灣政治領導層在主權表述的新走向;三是美國逐步削弱過往平衡兩岸關係的話術與舉措。
北京方面,自習近平執政以來,海空軍演與「圍台」演練增加,常態化穿越海峽中線、在台灣周邊進行高頻率實兵活動,這些行為被外界視為把軍事選項常態化、把戰爭可能性置於現實範圍內。

台北方面,在賴清德上任後強化主權論述,並以「外敵滲透」作為內政安全理由推動一系列防制措施,令北京更易將台灣政治動向解讀為「一邊一國」的傾向。
美國方面,則因歷任政府對台接觸尺度出現轉移(如行政部門高層訪問、政策表述強化),使北京懷疑華府是否會恢復過去那種制衡性、模糊性的安排。三者交互疊加,形成一個極易引爆的風險場。
休戰式政治保證(Toward a Taiwan Truce)如何運作?
威特海姆提出的方案,核心是「以少讓步換取大降溫」,具體路徑分為兩條互補的保證:
美方保證:公開並可追溯地表態——美國「不支持、將來也不會支持台灣獨立(will not support Taiwan’s independence)」;同時重申反對任何一方單方面改變台海現狀立場,並表示美國歡迎任何以和平、無脅迫手段、獲兩岸人民接受之結果(包括和平統一)——但不直接支持「和平統一」或「再統一」為唯一出路,以免被視為完全站在北京一邊。此項保證的要義在於以未來式(will not)明確化「不支持」立場,形成對台北的強烈訊息:美方不容許台灣單方面宣佈獨立並期待美國附和。
中方保證(China’s quid pro quo):中國應公開承諾不設統一期限(no-deadline pledge),並表態會以和平方式、盡力而為地推進兩岸事務;同時要在軍事行動上降溫,包括恢復台海中線作為默契緩衝、減少大規模軍演與越線的頻率,停止在台灣毗連海域的常態性入侵。
兩項保證若能以聯合公報或平行聲明形式在高層會面時釋出,即可形成「可追責、難易推翻」的政治文件,促成一段時間內軍事活動的實質下降。
為何這套交換能奏效?
威特海姆的邏輯可分三層:
降低誤判:當北京看到美國公開承諾長期不支持台獨,若台灣政府也相對收斂極端主張,中國領導層便較不易把軍備或美台互動解讀為必然敵意。相對,美國公開承諾「歡迎和平解決(包括和平統一)」可使北京相信美方並非鎖定「永久分裂」的結果。
製造行為約束:公開的政治保證會成為國內外檢驗對方行為的標準—若一方公然違背承諾,另一方即可拿出文件宣之於世,爭取國際輿論與同盟支持。
強化外交工具優於純軍事:軍事強化雖能嚇阻,但沒有外交承諾做支撐,易被視為挑釁而引發軍備競賽。政治保證能降低軍事競賽的溫度,並在必要時給台灣與美國更大空間去強化防禦而不被曲解為攻勢。
方案並非零風險
不過,威特海姆也在文章中直言,該方案並非不存在風險:
北京可能口惠實不至:習近平可能公開接受保證,卻在實務上繼續對台施壓。為此,美方需明言此類保證須以「行動」來驗證,美國會持續監督、記錄並向國內外說明中國是否落實承諾。
台灣內外政治反彈:台北民意可能視美方讓步為背棄,國會可能強化對台支援(甚至以立法形式),導致政策反覆。威特海姆建議華府應在談判前後與台北充分協商、透明溝通,並爭取國會理解,避免事後衝突。
短期內效果有限,長期需觀察:即便交換保證能在短期內降低軍事活動,若根本結構矛盾未解,長期仍需靠更多制度安排與交流,讓相互信任逐步建立。
聯合公報vs.平行聲明
威特海姆認為,最理想的形式為美中聯合公報,因其具黏性且歷史上已有三份基礎文獻(1972、1979、1982年)形成外交基礎;但考量談判難度,平行聲明(各自獨立發表、但時機與精神上相互呼應)也屬可行退路。重點在於公開性與可檢驗性:文本不能含糊,雙方需在文字上將各自「核心立場」之界限明確化。
對台灣、日本與區域盟友的建議
威特海姆強調,華府在談判前與談判過程中,須與台北(及日本等區域盟友)充分溝通,讓台灣了解其不會被「交易」,並讓盟國明白這套保證的目的在降低戰爭風險、非削弱對台支持。唯有提前溝通,方能降低盟友誤解、減少國內政治反彈。
威特海姆最後指出,交換政治保證的代價相對小,而潛在的收益極大—若能把2027年列為觀察點而順利度過,整個西太平洋的安全態勢,或能獲得新的穩定。即便最壞情況下北京違背承諾,華府與台北仍將手握公開文件,便於向國際社會揭露中國的「惡意」,形成外交與輿論工具。
川習會舞台上,這套「台海休戰」構想提供一條非軍事化出路:透過公開的政治保證與可檢驗行動,為印太地區爭取降溫機會。能否達成,取決三個關鍵變數:華府是否願以長期、公開承諾換取北京的軍事克制;北京是否願以實際行動證明其無時間表、不輕言動武;以及台北是否願在國際與國內政治壓力中,接受以語言克制換取實質安全的策略。若任一方缺席或退縮,整個方案就難走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