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30日下令美軍立即恢復中止33年的核武試驗,就在他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晤前數分鐘下達這道指令。此舉讓全球關注再度聚焦核武議題。從1945年美國首次試爆原子彈起,全球已進行逾2,000次核試,直到《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CTBT)簽署後才趨近停歇;然而,這些核試在數十年間對環境與人類健康造成深遠傷害,放射污染遍及太平洋島嶼、哈薩克草原與北極地區,後遺症迄今仍未消散。
綜合路透、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1945年7月,美國在新墨西哥州阿拉莫戈多(Alamogordo)進行首次原子彈試爆,威力達20千噸,正式開啟核子時代。同年8月,美國在日本廣島與長崎投下原子彈,迫使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投降。四年後的1949年8月,蘇聯引爆第一顆核彈,震驚西方世界。
根據聯合國資料,從1945年至1996年《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Comprehensive Nuclear Test-Ban Treaty,CTBT)簽署之間,全球共進行逾2,000次核試驗,其中美國1,032次、蘇聯715次、英國45次、法國210次、中國45次,各國藉此建立起各自的核嚇阻力量。支持者認為這鞏固了世界安全,但反對者認為這反而使安全更脆弱。
CTBT簽署後,仍有10次核試驗發生。印度在1998年進行兩次、巴基斯坦同年也進行兩次,直到國際條約幾乎全面禁止核試。進入21世紀以來,只有北韓在2017年後仍進行核試,且1980年後再無大氣層核爆。
美國最後一次試爆是在1992年,中國與法國在1996年,蘇聯則在1990年。繼承蘇聯核武庫的俄羅斯至今未再試爆。俄羅斯上週雖舉行核演習,並測試核動力巡弋飛彈與核動力魚雷,但未進行核彈頭試驗。
各國逐漸擔憂核試驗對人體健康與環境造成的影響。如同日本經驗,後續的核試也對周邊居民的生命、健康與土地造成長期傷害。至今,廣島與長崎的核爆仍是唯一在戰爭中使用的核武。
早期擁核國家往往選在偏遠、人煙稀少甚至殖民地區進行試爆。史蒂文斯理工學院教授威勒斯坦(Alex Wellerstein)指出:「他們認為核試對國家安全絕對必要,若把這當作真理,就容易讓『其他問題』被忽視,進而一試再試。」
美國主要在內華達州與太平洋的馬紹爾群島試爆;蘇聯在哈薩克與北極地區的新地群島;英國在澳洲與基里地馬地(Kiritimati);法國在阿爾及利亞與法屬波里尼西亞;中國則在新疆羅布泊,這些試驗都對當地環境與居民造成重大傷害。行動人士指出,數百萬太平洋島民與哈薩克民眾的土地遭放射污染,數十年來飽受健康問題困擾。
蘇聯於1949至1989年間,在哈薩克塞米巴拉金斯克(Semipalatinsk)進行逾450次試爆。核正義倡議者塞伊特諾娃(Aigerim Seitenova)表示,當地居民當時對規模毫不知情。她說:「我童年時親戚一個接一個早逝,當時我還以為四、五十歲就是老年。」
多年封鎖與禁忌使這段歷史難以面對,塞伊特諾娃拍攝紀錄片記錄女性受害經驗,稱這是一種「治癒過程」。該片在廣島上映後,她說自己深感「哈薩克人民的遭遇並不獨特,我們與法屬波里尼西亞、馬紹爾群島、澳洲的人們有著相同的故事。」
核試影響難以量化,也難以確認個別疾病的直接成因。1997年,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估算,1951至1962年間內華達地面試爆導致約1.1萬至21.2萬例甲狀腺癌「超額病例」。哈薩克塞米巴拉金斯克地區的研究顯示,1949至1962年間癌症與嬰兒死亡率高於全國平均。
在馬紹爾群島,國家癌症研究所估計1948至1970年間,當地0.4%至3.4%的癌症可能與輻射相關;而1954年「城堡行動布拉沃」(Castle Bravo)試爆使榮格拉普與艾令吉奈兩座環礁82名居民直接暴露於放射塵,終身罹癌機率提高至28%至69%。
1946至1958年間,美國在馬紹爾群島進行67次核試,總爆炸威力相當於7,232枚廣島原子彈。五座島嶼被毀或受重創,近70年後,部分地區仍受污染。
哥倫比亞大學研究團隊成員休斯(Ivana Nikolić Hughes)指出,放射性同位素如銫-137在當地食物鏈中不斷「生物累積」,螃蟹與椰子中輻射值極高。她說:「若人類長期食用當地食物,也會在體內累積。」
美方曾進行局部清理,但同時破壞當地生態,將大量核廢料傾倒於艾尼威托克環礁(Enewetak)的火山口,覆以混凝土,稱為「魯尼特穹頂」(Runit Dome)。聯合國與馬紹爾群島核能委員會對其安全性表達關切。
美國能源部2024年報告稱,目前監測顯示「即使氣候變遷導致穹頂假設性失效,當地居民健康風險仍不會增加」。
隨著核試長期影響被逐漸承認,各地「下風居民」(downwinders)陸續獲得賠償,但標準不一。馬紹爾群島雖獲美方補償,但金額遠低於實際損失;哈薩克政府補償約120萬人;美國自1990年起透過《輻射暴露補償法》(Radiation Exposure Compensation Act,RECA)支付逾13億美元予2萬7千名核試地居民。
法國與英國則長期淡化核試影響。法國直到2010年才承認輻射與受害者疾病相關,2021年僅約半數索賠者獲賠。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當年未道歉,但承認核試「並不乾淨」,強調法國「對島嶼負有債務」。英國則要求退伍軍人依一般戰爭補償申請,並未針對核試另立制度。慈善團體呼籲應針對退役軍人及其後代給予專門賠償。國防部發言人表示,正調查未解的醫療記錄問題。
80年過去,自廣島與長崎以來,世界仍未真正結束與核武的清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