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紹成專欄】川習會避談台灣:戰略沉默背後的美中算計

湯紹成/亞太綜合研究院院長 

在日前的川習會中,台灣議題意外地未被提及,引發外界廣泛關注。此乃美中雙方刻意迴避敏感政治問題,轉而聚焦經濟止血與穩定市場。這種「不談台灣」的策略本身即是一個重要訊號,代表雙方暫時不願將台灣問題核心化或作為談判籌碼,以避免激化矛盾。

川普在行前曾多次提及台灣,甚至公開表示尊重台灣、會在會談中討論台灣議題,抵達後又說「台灣就是台灣」,但最終會談完全未觸及相關內容。此次川習會,雙方相談甚歡,這一轉變反映出美方希望聚焦經濟修補,不願在習近平面前攤牌台灣問題,避免成為新一輪中美衝突的導火線。

或者,雙方可能已私下達成某種默契,以「不談」來表達各自立場,降低衝突升溫的可能性。對川普而言,此次會談的重點在於爭取外交成績與經濟利益,以利美國明年11月的期中選舉,台灣議題並非當務之急。

然而,川普曾拒絕賴清德總統在8月份過境美國,這當然是川普急於促成川習會,不願在會前引發北京強烈反彈,因此下達賴清德「不得過境敏感城市」的指令。約在同一時間,美方臨時取消國防部長顧立雄原定赴華府的會談,表面理由是美軍對伊朗打擊等外部因素,但實質上是避免破壞美中談判氛圍,顯示美方在川習會前刻意壓低台美高層互動,以避免刺激中國、確保談判順利進行,北京自然點滴在心頭。

值得注意的是,川普並未如部分外界擔憂般主動表態「反對台獨」或要求台灣讓步,這被認為有利於維持台灣現狀。況且,台灣在技術與戰略層面對美國仍具不可替代性,美方短期內不會輕易改變對台政策,故當前台灣面臨的風險相對較低。

這些舉措反映出川普2.0的對台政策較第一任期保守,台灣社會高度關切這是否只是川習會前的特殊安排,或將成為新常態。儘管川普態度謹慎,但美國國會與智庫仍強調長期支持台灣的戰略地位與安全承諾,未來仍須觀察美中協商對台可能構成的影響。

但川普預計明年初訪中,屆時台灣議題恐難迴避,美中可能因地緣與科技利益再度碰撞,台灣需持續審慎應對。目前台美關係仍維持暢通,雙方在安全、經貿、科技等領域合作密切。故台灣可趁美方政策保守之際推動兩岸民間交流,順勢而為,不要成為美中關係的絆腳石。賴政府不應過度解讀此次「不談」,仍需持續觀察美中博弈與自身戰略地位,以審慎態度因應未來挑戰。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