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百年系列三】故宮志工講解員:世界文化遺產的「平民分享者」

2024年7月18日,北京,故宮博物院遊客眾多。圖為一支學生研學團隊在故宮博物院內參觀。圖/中新社記者田雨昊攝
2024年7月18日,北京,故宮博物院遊客眾多。圖為一支學生研學團隊在故宮博物院內參觀。圖/中新社記者田雨昊攝

【編按:今年是北京故宮百年紀念,大陸《中新社》特別從故宮古鐘表、古宮研學、故宮志工講解員、故宮貓、故宮文創以及故宮往事等角度,為《梅花新聞網》讀者撰寫了六篇既具深度且生趣盎然的故事,提供賞析,以系列一至六註記。】

以相聲貫口形式,講解被譽為「瓷母」的「各種釉彩大瓶」上的15種、17層釉彩,是北京故宮博物院志工講解員張甡的「獨門絕技」。本職工作是企業戰略咨詢的他,擅長將複雜的釉彩知識轉化為通俗表達。

北京故宮博物院裡,活躍著一支志工講解員隊伍。他們來自各行各業,平均年齡45歲,利用業餘時間免費向社會公眾講解故宮館藏。如今,故宮博物院志工講解員在冊198人,有人憑藉講解所長,已成為備受公眾歡迎的「明星講解員」。

2005年春天,身著「故宮黃」馬甲的首批志願者走進了故宮博物院,為志願講解服務按下啓動鍵,至今已是第二十個年頭。

二十載光陰流轉,其中就有陶瓷館志工講解員張甡「問不倒的十二年」。

張甡服務的陶瓷館是故宮博物院的「明星館」,它依託明清宮廷建築,以數萬件年代連貫、品種齊全的陶瓷文物,全方位展現了中國陶瓷約8000年的發展歷程。

2013年加入故宮志願者團隊的張甡,是一名熱愛歷史的理工男。在日常學習之餘,他還為講解陶瓷館總結了時間線、陶器線、青瓷線、器型線等近十條脈絡,每個主題都能侃侃而談。他說,即便是長期重覆講解同個展館、同批文物,他也可以做到不雷同,還從未被觀眾「問倒」過。

張甡認為,博物館的講解員是架設在專家和公眾之間的橋梁。琺瑯彩胭脂紫地纏枝蓮紋、松石綠地洋彩纏枝蓮紋、仿哥釉……這些拗口的陶瓷工藝、釉色及紋飾名稱,他不僅能熟記於心,還能在2分鐘左右的時間內按順序逐一複述。不少觀眾慕名而來,現場感受後不禁感嘆:講解員一張嘴,感覺能說出上下五千年。

談起「陶瓷館問不倒」這一外號,張甡曾坦言,中國陶瓷史博大精深,一輩子也學不完,但他樂於迎接其中的挑戰,跟最初進入故宮的時候相比,現在的他應該更不容易被問倒了。

2018年從故宮博物院志願講解隊伍中退休的周婭(故宮博物院規定志願者70歲退休),曾是故宮乃至整個北京文博圈里人氣最高的志工講解員之一。

北京故宮志願者講解珍寶館文物。圖/取自志願派•微信公眾號

北京故宮志願者講解珍寶館文物。圖/取自志願派•微信公眾號

在故宮博物院志願服務期間,周婭幾乎每周都會去上國學課,學習書法、繪畫,閒暇時經常去泡博物館,涉獵中國古代史、近代史、陶瓷史、希臘神話、羅馬神話等。為了講好展覽,周婭看完了一部又一部著作,她曾在媒體採訪中表示,網絡如此發達,但她仍舊相信書籍的力量。

讀萬卷書,周婭還要行萬里路。她自費到埃及、義大利、德國、西班牙、法國等國家四處遊學,從世界各地的博物館中汲取養分。從大唐風韻到意大利文藝復興,從三萬年前的非洲岩畫到當代日本有田燒瓷器,她都能姿態優雅地娓娓道來,因而被遊客親切地稱呼為「陽光周奶奶」。

故宮博物院每年要舉辦幾十場展覽,中國的、外國的,傳統的、現代的……多元題材頗受天南海北的遊客歡迎,但也考驗著講解員的能力。周婭的竅門是「勤能補拙」,在講解前全面學習相關歷史知識。周婭曾說,她十分感激故宮博物院內的每一位「博物館人」,他們總是支持她的「自由發揮」,同時還會溫和地指出她講解的不足之處。周婭一直試圖傳遞一個觀點:既要站在中國看世界,更要站在世界看中國。在她看來,展覽就是一個很恰當的窗口。

1924年,中國最後一位皇帝搬出紫禁城。次年10月10日,故宮神武門掛起了「故宮博物院」的匾額,紫禁城正式從皇家禁苑轉為公共博物館,明清皇宮及其收藏的文物國寶便成了面向大眾開放的公共資源。如今,故宮博物院大膽邀請普通民眾來做志願講解者,這種「反轉式課堂」更激發了公眾對文博研究的濃厚興趣,也讓文物講解變成人人可參與的互動,增強了大眾的參與感。截至2025年4月,故宮博物院志工團隊已累計為社會公眾提供講解服務達20萬小時,惠及百萬觀眾,先後共有數千名志願者投身其中。(待續)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