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性仁/中國文化大學國發大陸所副教授
兩岸民眾或許遺忘了兩岸兩會過去曾經擁有的美好記憶,象徵兩岸和平和解精神;第一次在1993年4月27日,第二次是1998年10月14日,當時是李登輝執政時期,台灣方面派出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先生;大陸方面派出海協會會長汪道涵先生;這兩次兩岸對話交流的會談,一次在新加坡,二次在上海市。
正值當今兩岸兩會功能不彰,回想起來格外感傷,感嘆過去一去不復返;感傷的是景物依舊,但人事全非;今年正好是海協會會長汪道涵先生逝世20週年,大陸海協會及台灣海基會故舊日前在到上海汪會長福壽園弔唁,表達當今對汪道涵先生的緬懷,感嘆此情此景,過去的美好已經逝去不返。
兩岸是重感情的,當時兩岸儘管政治敵對衝突,仍是漢賊不兩立之敵對狀態,但並沒有阻撓兩岸中華民族對話溝通的心願,只是當時受限於立場和意識形態,錯過一些時機,流失掉開創和平的機會;而今日海協會會長張志軍及孫亞夫、李亞飛、李文輝三位副會長,與前海基會四位故舊包括前董事長林中森、前副董事長兼秘書長邱進益、前副董事長周繼祥一起到上海福壽園,而汪道涵之子汪致重先生一家,至於感受恐怕只有這些見証歷史的當事人感受最深。
無論是在台灣備受敬重的辜振甫先生,還是在大陸同樣備受敬重的汪道涵先生,雖然都離開我們,但他們立下的典範及遺留下來的精神,迄今仍是為人津津樂道,兩岸關係的理性與感性,具有歷史敘事及現實複雜關係的特殊性,恐怕是外人所無法體會的。
汪道涵先生已經走了二十年,光陰似箭,歲月如梭,汪會長推動兩岸談判進程,促進兩岸關係發展付出心力,為推動兩岸和平發展追求和平統一,作出巨大的貢獻。
在汪道涵擔任會長期間,1992年海協會與海基會達成包括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1993年4月,汪會長與辜振甫董事長舉行辜汪會談,致力推動解決涉及兩岸同胞福祉的具體事務,對兩岸關係產生重大影響,開啟兩岸對話契機,邁出兩岸關係發展中歷史性的重要一步,象徵理性對等尊嚴包容的精神。辜振甫及汪道涵兩位先生為發展兩岸關係,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所作出巨大的貢獻,值得我們緬懷。
大陸資深學者仇長根認為辜汪會談至少帶給大陸當局一些啟示。包括「九二共識」是「汪辜會談」的重要基礎、台灣問題是兩岸自家的事,什麼都可以商量、兩岸協商談判的地位是平等的、兩岸雙方要「求同存異」,更要「聚同化異」、抓住春暖的機遇大力推進交流以及啟迪未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走回正道;上述這些對台灣也同樣受用。
首先,辜汪會談的重要精神是「求同存異、以協商取代對抗」。因為辜汪會談奠定兩岸事務性協商的基礎,並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開啟以對話取代對抗、以協商促進合作的兩岸關係新局。
其次,辜汪會談展現兩岸在互尊互諒理性包容的基礎上,可以進行事務性協商並簽署相關協議,替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奠定重要基礎。
再者,辜汪會談代表兩岸以對話取代對抗,以協商促進合作,辜汪會談的成功表示即便當時兩岸存在分歧,但仍透過協商也能解決實際問題,為兩岸關係建立重要的溝通模式,值得今日兩岸借鏡。
另外,「九二共識」並不是可以解決所有問題,但九二共識是兩岸對話的敲門磚,九二共識強調的精神是求同存異,證明「海峽兩岸都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是兩岸協商的基本基礎。
因此,我們可以說,辜汪會談在兩岸相互理解和尊重的基礎上進行,展現兩岸包容精神。
總之,透過紀念汪道涵會長去世二十年,帶給我們更多的思考與啟發,兩岸雙方在辜汪會談中體會到「求同存異」精神,就是先解決能夠達成共識的事務性問題,一方面為未來更深入的協商累積經驗;另一方面替未來兩岸談判奠定互信的基礎,故辜汪會談簽署兩岸多項協議,確立兩岸兩會制度化的溝通管道,替處理兩岸事務性問題提供了常態化的應對機制。
作為兩岸研究者,應當要珍惜來之不易的兩岸和平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