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的智商相同幼兒 離別時竟會深情地「一步三回頭」?

馬擁有良好的記憶力和社會認知,能在長時間後仍記得熟悉的人。圖/取自新疆衛視
馬擁有良好的記憶力和社會認知,能在長時間後仍記得熟悉的人。圖/取自新疆衛視

外表剛健、奔馳迅捷的馬,其實有著比想像中更細膩的情感。多項動物行為研究顯示,馬的智商約相當於3~6歲人類幼兒,不僅能分辨人臉、記住聲音與氣味,更會與長期相處的人類建立深厚情感連結。當面臨與主人分離時,馬匹常展現一系列明顯的「離別焦慮」,被不少飼主形容為「比狗還深情」。

專家指出,馬擁有良好的記憶力和社會認知,能在長時間後仍記得熟悉的人。行為科學家表示,馬可以理解象徵性指令,也擅長透過觀察與聯想學習,智力水平大致落在人類幼兒的階段。

馬不僅能認出主人的聲音,甚至能分辨主人氣味是否「帶情緒」。研究發現,當主人心情緊張,馬的心率也會同步上升,反映出牠敏銳的情緒感受能力。

長期與主人相處後,馬往往會形成接近「依附關係」的羈絆。一旦主人離開,牠們的行為反應明顯——甚至有退役賽馬在舊騎師離開時守在圍欄前超過一小時。

常見的分離行為:焦躁不安、反覆踱步、頻繁嘶鳴,徬彿在呼喚熟悉的人。對於平常愛吃的飼料失去興趣,甚至出現短暫拒食。出現出汗、心跳加速等壓力生理反應。

馬兒也會尋找與等待,駐足在馬廄入口或主人常出現的位置。眼神追隨主人離開方向,停在原地「一步三回頭」。有些馬甚至會試圖撞門想跟出去,必須注意安全風險。當陌生人替代主人時,馬可能對梳理、牽行、備鞍等日常互動表現抗拒;甚至對其他馬的社交興趣降低,短暫脫離群體活動。

動物行為學者將馬的分離反應歸因於以下因素,馬有群居動物的天性,馬在野外依靠群體求生,人類在牠的認知裡常被視為「群體成員」。當熟悉的夥伴離開,牠們的警戒本能就會被觸發。

另外,馬習慣將主人與餵食、訓練、放牧、梳理等美好體驗連結,一旦這些體驗被中斷,便會產生挫折與焦慮。對於退役賽馬或曾被棄養的救援馬,分離焦慮可能更強烈,專家建議由行為訓練師協助過渡。

馬雖然不能像人類一樣用語言表達情緒,但牠們的行為與生理反應早已說明一切。從原野奔跑的天性,到對人類深刻的依賴,馬以沉默的方式展現著牠們的情感重量。

正如英國馬術專家凱利·馬克所言:「馬不會說再見,但牠們的沉默往往勝過千言萬語」。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