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貿易代表署週四宣布,將根據與阿根廷、厄瓜多、瓜地馬拉與薩爾瓦多達成的框架協議,取消對部分食品與其他進口商品關稅。《路透》報導,在同一場對外說明中,資深美方官員也提到與瑞士、台灣的貿易談判「相當積極」,並稱與台灣已取得「重大進展」。
美國一名不具名高階官員在談到縮小拉美關稅差距指出,這波框架協議將使美國企業更易進入拉美市場,並有助降低咖啡、香蕉等食品的進口價格,進而緩和美國國內物價壓力。官員說,針對這四國的大多數框架協議預計可在「未來兩周內」敲定,且美方樂觀年底前還能促成更多雙邊協議。
路透指出,這些協議雖整體上維持既有關稅架構(如多數商品仍由10%或15%等級開始),但會取消部分「非美國生產、種植或開採」之商品的美國關稅——以厄瓜多的香蕉、咖啡為例,即在可受惠之列。美同時要求簽約國在數位服務稅等項目上做出承諾,以保障美國企業利益。
台美談判:美方稱「重大進展」,但關鍵未公開
在針對拉美協議背景簡報中,該名美方高層被問及其他潛在協議時稱,與台灣的談判情況「相當積極」,並表示巳與台灣取得許多進展(substantial progress)」,但未公布具體細節或時間表。路透對此突出報導,將台美談判列為美方今年底前可能促成的貿易成果之一。
同時,美國政治新聞網站 Politico昨亦引述多位接近談判人士指出,川普政府在與台灣的協商中,正就一項要求台北在美國進行大規模投資條款進行討論,金額預期介於南韓承諾的約3500億美元 與日本5500億美元之間;消息來源稱,台方希望若美國政府停擺能盡快結束,並期望在「本月底」或近期內敲定協議。該投資數字若屬實,對台灣將是極大負擔。
這項「仿效韓日模式」的投資要求,反映了美方在談判中一方面願提供關稅放寬或例外,另方面,試圖以龐大投資承諾換取結構性供應鏈或產能調整,尤其在半導體、先進製造等關鍵領域。多名觀察人士指出,對台灣而言,這類投資承諾涉及國內法規、企業資金調度與國安考量,極難在短期內無痛落實。
半導體與232條款風險仍是台北隱憂
除投資承諾龐大金額外,台灣方面更擔憂美國商務部正在進行的調查,可能根據其他法律對台灣主導的半導體產業祭出新關稅或補救措施。多方分析認為,即便關稅談判在某些產品上取得突破,若半導體產業面臨額外調查或限制,對台灣經濟的衝擊,恐遠大於個別商品關稅的鬆動。台灣代表與經濟官員已多次在公開場合強調,希望能「一次處理關稅與232/補救調查相關問題」,以求談判成果更全面、可持續。
各方反應:友邦歡迎、台北謹慎樂觀
對於美國在拉美系列協議的宣布,阿根廷、厄瓜多、瓜地馬拉與薩爾瓦多官方表態歡迎,認為此舉將提升出口競爭力並吸引美國投資。阿根廷外長奎爾諾(Pablo Quirno)在聲明中指此框架可「創造條件」吸引美資;薩爾瓦多總統布克勒(Nayib Bukele)亦在社群平台上貼文歡呼,強調雙邊關係重建。

台灣方面則在不同管道表現「謹慎樂觀」。路透說,包括台灣駐美代表、官員與經貿談判團隊均表示,台灣致力提出可行的投資模式(台灣模式),並盼能透過談判在年底前取得明確結果,但官方明言最終仍須由雙方達成共識後公布。
觀察家指出,白宮此舉有多重目的:一是回應國內「降低物價」的政治壓力——降低咖啡、香蕉等食品關稅能在短期內緩解消費者壓力;二是透過框架協議建立一套可被複製的條款(包括反數位服務稅、維護美企權益等),以鞏固美國企業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地位;三則是把亞太與拉美議題以相同語彙(市場開放+投資承諾)進行推廣,形成外交與經濟政策合力,強化與友邦的經濟綁定。
台灣內部考量:能承擔多少投資承諾?
若以 Politico 援引的投資數據(3500–5500億美元),對台灣而言幾乎是天文數字——遠超過台灣過去對美直接投資累計規模,並涉及產業資金、國家融資工具與企業承擔能力。
學界與業界認為,除非透過多邊金融工具、出口信用保證或長期低息融資等安排,否則單靠企業自行在短年期內完成如此規模投資,既不現實也不具可持續性。台灣政府提出的「台灣模式」概念,正是意圖在政府與企業間找到可行的平衡。
路透表示,要在年底前把協議敲定,雙方仍面臨數項不確定因素:美國國內政治局勢與政府預算走向、美最高法院對既有關稅裁決的可能影響、及半導體等敏感產業調查結果。任何一項都可能改變談判槓桿與條件,使談判進程延宕或重啟談判方向。不過美方官員坦承,最終決定權仍落在總統與行政首長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