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的釜山「川習會」雙方釋出和緩態勢,會中也未提台灣,不過隨之而來的卻是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在國會拋出「台灣有事可能構成日本存亡危機事態」,該說法瞬間讓中日關係掀起巨浪。對此,港媒分析,從美方曖昧的態度來看,高市造成的波瀾恐怕已是被默許或同意的結果,美國將「台灣牌」外包給盟友進行「嚇阻」,日方則視台海問題為「天賜良機」,欲乘此擺脫和平憲法束縛,邁向「國家正常化」。
文章提到,高市言論一出後,北京此前迅速以外交部、國防部、駐日大使館與國台辦、官媒等多方管道同步反擊,陸方更發布旅日警示、宣布黃海實彈射擊還強化海警在釣魚台的巡航,日本「武力介入台海」的表態嚴重觸及北京紅線,中日關係急速下墜。
日本方面,國內對此呈現明顯分歧,支持者藉此展現抗中立場,但憂慮聲浪也迅速擴散,包括前首相鳩山由紀夫、現任立憲民主黨黨魁野田佳彥、立憲民主黨議員小澤一郎,甚至剛卸任的首相石破茂,都質疑高市此舉形同「預告日本勢必介入台海」,將日本帶入歷屆政府刻意避免踩線的戰略位置。不過自民黨內部多選擇沉默,高市也只以「不再評論類似議題」做收。
文章指出,美國在此之間的態度尤為曖昧,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先是刻意迴避評論台海問題,而國務院也是避重就輕,僅重申維護台海和平與反對改變現狀的態度,未直接觸及高市發言本身,展現低調姿態。
不過美國駐日大使葛拉斯(George Glass)的態度則展現護航態度,先是在社群媒體與大陸《環球時報》前總編輯胡錫進隔空交鋒,後來又點名陸駐日大使吳江浩、駐大阪總領事薛劍,稱感謝兩人「促進日美同盟」,戲謔意味極濃。
緊接著,日本內部又傳出可能鬆動「無核三原則」中「不運進核武器」的政策。高市認為此一限制可能削弱美國核保護傘的嚇阻力,因此正在研議是否在即將修改的國安文件中調整措辭。文章分析,此舉若無美國默許根本不可能被端上檯面,顯示美日戰略協作在台海議題上確實正在加深。
文章指出,與「川習會」同步發展的就是美國對印太盟友的持續武裝,日本為了追求「國家正常化」,持續推進美日同盟一體化,並希望成為美國印太戰略的核心;韓國則持續深化美韓同盟與印太戰略的連結,這次還獲美方允許建造核潛艇,顯然都不是美國要在印太休戰的訊號。
評論認為,美國正將「台灣牌」外包給日本使用,藉此對中國進行嚇阻,由日本在幕前施壓,美方則保持官方模糊,以降低直接承擔風險,而日本保守勢力本就視中美博弈、台海緊張為「天賜良機」,欲藉此邁向「國家正常化」,美日的分工模式也與美國智庫蘭德近期提出的「台海穩定化」建議不謀而合:在台海短期無法解決的前提下,美國透過盟友維持局面可控平衡,讓中國的統一急迫性下降,同時保留美國「台灣牌」的戰略價值。
值得注意的是,高市早苗一系列「跨線」言行的時間點,恰好都是川普訪日落幕後才陸續出現,美日可能已在川普訪日期間形成默契,由日本負責喊話與政策突破,美國則維持外交模糊,不明言支持但也不出手阻止。文章認為,整體來看,未來印太局勢恐將更加撲朔迷離,區域穩定變數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