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鎤銘專欄】川普的致命誤判:美中貿易戰讓美國陷入自傷局面

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當川普(Donald Trump)在2025年重返白宮後,再度啟動新一輪對中國的貿易施壓,被外界形容為「貿易戰2.0」。他宣稱這將「重振美國製造、削弱中國崛起」,但現實卻顯示,美國經濟正在承受愈來愈沉重的代價。從通膨壓力、企業外移、消費者成本上升,到盟友信任流失,川普的貿易政策正在演變成美國自傷的戰略誤判。

根據美國商務部2025年9月公布的數據,美中雙邊貿易額雖較2022年的高峰下降近18%,但美國對中貿易逆差依然高達2790億美元。這顯示關稅壁壘並未改變結構性依賴,反而使通膨與生產鏈成本更為惡化。川普以「強硬」為名的貿易戰,正讓美國經濟陷入持續的內部消耗。

關稅報復的惡性循環

川普上任後立即恢復對中國進口商品的高額關稅。根據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IIE)2025年報告,平均稅率重新上升至約21%,為美國半世紀以來最高水準。他同時威脅對中國汽車與綠能產品課徵額外關稅,導致市場緊張與供應鏈重新洗牌。

然而,美國企業並未因此受益。由於多數製造業依賴中國原材料與零組件,美國全國製造商協會(NAM)在2025年8月公布的調查顯示,約62%的美國中小企業表示關稅提高了營運成本,47%計畫縮減雇用。結果是,美國通膨率在2025年第三季重新升至4.3%,遠高於聯準會2%的長期目標,也抵消了部分經濟復甦成果。

中國大陸方面則採取有節制的反制措施。北京未重啟全面貿易戰,而是針對美國農產品與晶片出口設限,並透過「中歐替代市場」分散風險。根據中國海關總署數據,2024年至2025年間,中歐雙邊貿易成長11.5%,顯示大陸迅速填補美方市場空缺。美國的報復性政策,反而讓自身出口商喪失競爭力。

產業鏈重組的代價:外移、通膨與效率損失

川普政府宣稱關稅可促使美國製造業回流,但實際效果有限。根據美國經濟分析局(BEA)2025年統計,美國製造業新增就業僅約9.8萬人,遠低於川普所承諾的50萬人。更現實的是,大部分產能並非回流美國,而是轉移至墨西哥、越南與印度等低成本國家。

以電子產業為例,蘋果、戴爾與惠普等企業在2024年後加速將組裝基地外移至印度南部與越南北寧省。根據路透社2025年5月的報導,中國製造比重雖下降8%,但美國國內製造比重僅上升2%。這顯示「去中國化」並未變成「再美國化」,反而成了「區域外包」。

此外,供應鏈的分散增加了成本。波士頓顧問公司(BCG)估算,全球製造商在2024年至2025年間因美中關稅摩擦而新增的物流與關稅成本,每年約達1200億美元。這些成本最終轉嫁給美國消費者,使消費品價格普遍上漲,形成惡性通膨。美國民眾在食品、家電與汽車等日常消費上感受到更強烈的價格壓力,導致實質購買力下降。

綠能與科技戰:自我封鎖的戰略錯誤

川普政府的另一大政策焦點是限制中國綠能與科技產品進入美國市場,特別是電動車與太陽能板。2025年3月,美國對中國電動車課徵100%懲罰性關稅,並進一步限制比亞迪與寧德時代等企業在美投資。

但美國國內產能難以填補缺口。根據美國能源部數據,美國2024年電動車銷售中有47%零件來自中國供應鏈。關稅實施後,特斯拉與通用汽車被迫上調售價,導致2025年上半年美國電動車銷量下滑18%。太陽能產業也出現同樣困境,國內模組產能不足使再生能源轉型延宕。

相對地,大陸企業迅速將過剩產能轉向歐洲、拉美與中東市場。根據國際能源署(IEA)2025年報告,中國電動車出口量比上一年增加42%,全球市占率突破66%。美國的封鎖策略不僅無法削弱大陸企業,反而使美國在新能源競爭中落後,喪失全球市場主導權。

地緣經濟與盟友信任的流失

川普的「美國優先」策略不只影響美中,也衝擊盟友關係。2025年初,美國對歐盟鋼鋁再度課稅,引發歐洲強烈反彈;同時要求日本與韓國配合對中國半導體出口管制,卻未提供相應補貼,使亞洲盟友陷入兩難。

根據德國IFO研究所調查,近六成歐洲企業認為美國已非穩定貿易夥伴。更具象徵性的是,東盟與中國在2025年8月正式啟動《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數位貿易章節,美國則被排除在外。這顯示川普重啟貿易壁壘的同時,也削弱了美國在國際經貿體系中的領導地位。

美國內部政治也面臨反彈。根據皮尤研究中心2025年10月調查,54%的美國民眾認為貿易戰對生活成本造成負面影響,支持繼續加徵關稅者僅剩31%。在此情勢下,川普政府的貿易戰更像是一場「政治秀」,而非可持續的戰略。

結語:從經濟強硬到戰略孤立

川普的貿易戰原意在削弱中國大陸,卻最終讓美國陷入通膨、產業外移與盟友疏離的多重困境。美國經濟雖仍具韌性,但其全球供應鏈與技術創新體系正在被政策誤判削弱。大陸則透過市場多元化與科技升級化解衝擊,展現更高的戰略調適力。

當前的局勢顯示,美國若持續以關稅與制裁作為經濟主軸,最終將在國際分工中被邊緣化。川普的「致命誤判」,不是低估中國的反應,而是高估了美國獨自改寫全球經濟秩序的能力。貿易戰或許能贏得政治掌聲,但長期代價,終將由美國自身承擔。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