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學者:日方可以讓台灣先加入CPTPP以反制中國

北京宣布暫停進口日本水產的措施效力恐怕不如從前 。圖/取自ソーシャル・イノベーション・ニュース YouTube頻道
北京宣布暫停進口日本水產的措施效力恐怕不如從前 。圖/取自ソーシャル・イノベーション・ニュース YouTube頻道

日相高市早苗「台灣有事論」引發中日外交風暴,北京隨即宣布暫停進口日本水產;然而,佳能全球戰略研究所主任研究員山下一仁認為日方有反制之道,其中,包括善用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展協定(CPTPP),兩岸目前同樣提交加入申請,而中國在當年加入WTO就花了15 年,且極度在意國際地位不能落後台灣;若今天情勢重演,日本完全有能力利用CPTPP作為外交施壓槓桿,倒逼其調整行為。

《President Online》商業雜誌引述山下稱,日方手中握有三大可行反制策略,即訴諸國際規則、運用區域貿易、積極開拓替代市場,這三項策略互相搭配,可能比想像中更具效力。也有日媒指出,此次禁令恐難再產生2023年那般衝擊,因為日本水產業者自從上一次的禁令後,已建立起包含歐美等國的其他通路。

山下指出,中方祭出水產禁令並非沒有後手可解,關鍵在於日本如何調整策略,首先,中方此類措施是否符合國際規範,仍存在討論空間,儘管當前WTO上訴機構因美國阻擋任命而停擺,但「第一審」的紛爭解決小組仍正常運作,日方仍可提出申訴,藉由WTO的程序凸顯中方措施與協定不符,至少能在國際輿論場上取得道義優勢,即使裁決無最終強制力,仍能具備象徵性效果。

第二條路更具實質性,那就是善用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展協定(CPTPP),山下指出,兩岸目前同樣提交加入申請,而中國在當年加入WTO就花了15 年,且極度在意國際地位不能落後台灣;若今天情勢重演,日本完全有能力利用CPTPP作為外交施壓槓桿,倒逼其調整行為。

山下認為,第三項策略則涉及日本自身產業結構的調整。「只要對方認定你依賴他,就能施加經濟壓力。」他指出,日本若成功開拓大陸以外的市場,中國市場對日本水產品的壟斷力將被削弱,禁令也失去威力。他直言,唯有讓水產品銷路更分散,日本在經濟與國家安全層面才真正掌握主動權。

他的分析也得到日本業者印證,綜合日媒報導,2023年中國以福島核處理水排放為由全面禁日水產後,日本業者歷經近兩年的市場重組,多數企業已降低對中國依賴,北海道別海町的扇貝加工業者伊勢健表示,公司原以為今年能恢復對中輸出,也投入成本準備,「雖然很遺憾,但兩年來我們已經建立起歐盟、北美與日本國內的穩定通路」。

報導指出,如今獲准出口中國的日本企業本就不多,產業早已預期中國政策不確定性,許多企業皆將「中國風險」納入長期評估,因此此次禁令影響預計遠低於 2023 年的「干貝價格暴跌」情況。

陸方宣布暫停進口日本水產以來,日本漁業的反應兩極,有些企業仍將希望寄託於大陸市場,不過更多人因擔憂市場不確定性而態度謹慎。不少漁民對自家水產屢遭當成「外交籌碼」感到憤慨,認為生計不該被外部政治決定。

北海學園大學教授濱田武士則從糧食安全角度指出,日本更應思考將水產品從出口導向,逐步培養成穩定的國內需求產業,以降低受制於人的結構性風險。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