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再利/大學英文教師
日前國安會前秘書長丁渝洲上將接受《中國時報》專訪指出:當前兩岸情勢,萬一發生戰事,無論是打贏或打輸,總統和國安團隊應有「終戰指導」,在國家損失最少、人民傷害最低的情況下,結束戰爭。丁將軍此一國家領導人應當以天下蒼生為念的呼籲,已引起各方諸多討論。前參謀總長李喜明即持不同意見,認為弱國沒有「終戰指導」,成功抵抗與存活是唯一目標,在敵人未放棄侵略前,討論「終戰指導」易被理解為另一種形式的投降計畫。
回顧馬政府時期,國安會也曾研擬「國家戰略」(國安報告書),訂定「終戰指導」。惟現任國防安全研究院國防戰略學者蘇紫雲,當時即提出批評,諷刺那將是全世界第一本的「終戰國安報告」,甚或是「投降白皮書」;馬政府的國安會若將戰爭損害承受能力的國家安全底牌公開亮出,無異是指導敵人如何打贏戰爭。
如果立即將丁將軍的「終戰指導」概念簡化為「失敗主義」或是「投降主義」,未免失之偏頗,因為其背後還有更為長遠和極為重要的意涵。丁在過去幾年的公開演講或發表的文章中,都曾大聲疾呼我政府領導人及國軍在加強備戰前提下,要如何運用政治智慧避免兩岸戰爭的爆發,才是他的真正理念所在。丁將軍的重要觀點可簡要歸納如下:
首先,20多年來美中台國防實力的消長已出現巨大甚至驚人的變化,共軍全力推動的國防建設成果,其戰力的快速成長,讓美國不得不感受到威脅,對我國軍亦產生相當威懾力量。尤其是台灣的整體防衛構想,已從「拒敵於彼岸、擊敵於海上、毀敵於水際、殲敵於灘岸」,發展到該如何打「城鎮戰」的討論。然而,當台灣進行城鎮作戰時,我軍的機場港口以及固定的重要軍事設施大多已被摧毀,地窄人稠的台灣能夠禁得起這樣的考驗嗎?
其次,丁將軍亟欲破除朝野寄望美軍會出兵協防台灣的迷思。丁將軍指出,「因為台灣獨立而引發台海戰爭,美若參戰代價太大、風險太高,若不參戰則影響其國際聲譽,將使其進退兩難,我們怎能把國家安全寄託在美國?」的確,歷史殷鑑不遠,吾人回顧美國在越南和阿富汗分別打了20年的兩場戰爭,結局都是美軍自戰場倉皇撤軍,違背了對兩個政府的承諾。
再者,「備戰才能避戰」是近年我們經常聽到的一句話。丁將軍認為這句話在邏輯上是對的,但此言脫離現實。因為以我們現在的國防實力,縱然盡己所能完成備戰,而在敵大我小、國力又相差懸殊的劣勢狀況下,真能產生嚇阻作用嗎?因此,除了積極備戰外,政治上的妥善處理更能達到避戰目的;我政府領導人應運用明智的政治手段,使共軍「師出無名」或者降低兩岸敵對態度,從政治上解決爭端才是根本之道。
丁將軍提出「終戰指導」的議題,乃是對當前兩岸面臨的緊張情勢,戰火極可能一觸即發的憂心。他曾經明白指出,「從來沒有害怕過打仗,但退休後的20年期間,一天比一天更害怕打仗。」並表示「這是非常矛盾的心情」。的確,雖然軍人的事業在戰場,但最不願意面對戰爭的也是軍人;尤其是必須要想清楚,究竟是要「為誰而戰與為何而戰」。如何面對一場可以避免的戰爭,乃是國家領導人必須深思的問題,也是一項重大的責任。
吾人若將丁將軍的「終戰指導」意義延伸,或可解釋為「一旦兩岸爆發戰爭,領導人要思考該如何收拾殘局」。預期該議題勢將引起諸多討論,而且會出現許多不同的意見。不過丁將軍已明白指出,「終戰指導」議題若能引起大家討論,這是好事,不管同意或不同意,未來該怎麼做,充分討論後,才能有共識。他同時也強調,此一議題很敏感,不宜公開討論,但總統與國安團隊一定要有所準備,若將之視為投降主義而不做,才是最不負責任。
丁將軍的軍旅生涯從連長、營長、旅長、師長到軍團司令,尤其是他曾長期在總部負責軍隊作戰訓練規劃,而且是戰爭學院第一名畢業,其戰略與軍事素養無庸置疑。他的理念乃是以天下蒼生為念,懷抱先天下之憂而憂的胸懷。雖然他已屆耄耋之年,仍一本從軍的理想和保家衛國的初衷,為當前台灣面臨的艱難處境表達憂心及提出諍言,期能喚起執政當局的正確認知,重新審慎思考解決兩岸問題的大政方針,著實令人感動及敬佩不已。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