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再利/大學英文教師
從前年2月24日普丁宣布正式開展「特別軍事行動」入侵烏克蘭後,此一被稱為歐洲自二次大戰以來最大規模的武裝衝突,已經造成烏國數十萬人傷亡及難民危機。除了國際紛紛譴責及制裁俄羅斯之外,最受外界關注的是烏克蘭究竟能夠撐上多久,以及主要來自美國及歐盟的外援能否持續不斷。然而目前烏克蘭的兵力與財力都已出現捉襟見肘困境,隨著戰爭持續拖延且不見盡頭的情況,已使美國的支援出現鬆動跡象。
雖然日前美國公開表達對以色列預期向迦薩南部的拉法發動攻擊的憂慮,美國仍將於近日批准運交價值數十億美元的炸彈和戰機給以色列,但美國的援烏法案仍在國會卡關。基此,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日前接受《華盛頓郵報》專訪時表示,若無法取得美國政府承諾的軍事援助,將意味烏國沒有空防、愛國者飛彈、電子戰干擾器和155毫米砲彈,也意味烏軍將會逐步撤退,一旦前線崩潰,俄軍可能會進入大城市。
據德國智庫基爾研究所(Kiel Institute)2月16日發布的「基輔的軍事、財政和人道援助狀況」報告,截至今年1月15日的數據,美國在2022年2月至2023年12月間,向烏克蘭總共提供了422億歐元(454億美元)的軍事援助;儘管烏克蘭指揮官和西方官員近日表示,援助烏克蘭的現有資金已經面臨枯竭,在美國眾議院的共和黨議員仍在阻擋授權新的軍事援助情況下,要填補美國所留下的援助缺口,歐盟將不得不將其對基輔的軍事支持(已實際交付352億歐元)增加1倍。
其實早於去年12月,美國即已出現將耗盡對烏克蘭援助資金的消息,而當時烏國政府的請求援助已在美國國會被擱置數週。因此美國華盛頓《政治雜誌》(Politico)即以「美國指出本月即將耗盡援助烏克蘭資金」為題,引述國家安全委員會發言人柯比(John F. Kirby )在記者會中的談話,指出拜登政府計劃於當月宣布向烏國再提供一整套軍事援助後,對烏克蘭的資金將會枯竭;柯氏乃呼籲國會必須立即採取行動,通過拜登總統的緊急補充支出請求。
美國能否持續援烏出現問題
美國的援烏法案仍在國會卡關,係因共和黨議員反對持續援烏,且已有越來越多的共和黨成員接受川普的「美國優先」外交政策,對繼續提供烏克蘭資金產生懷疑。他們認為美國不應向烏克蘭提供這麼多資金,而這些資金可以更好地用於解決邊境安全問題;例如親川普的共和黨籍聯邦參議員范斯(J.D. Vance)於2月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中指出,美國援助烏克蘭「根本無法改變戰場上的現實」。正在積極角逐重返白宮的美國前總統川普,亦批評美國對烏克蘭的援助是浪費。
2月23日《華爾街日報》報導,2月下旬在馬里蘭州舉行的「保守派政治行動會議」年度會議上,今年與會者充分反映保守派人士如何在川普影響下改變立場,堅決反對援助烏克蘭;在參院包括對烏克蘭、以色列及台灣提供軍援的包裹法案雖已過關,但在共和黨居多數的眾院通過的機會非常渺茫。對參院邊境與軍援包裹法案投下反對票的阿拉巴馬州參議員塔伯維爾(Tommy Tuberville)即指出,「我沒有再投票支持給烏克蘭更多經費,因為我知道他們贏不了。」
當澤倫斯基提出必須獲得美國的後續援助,並警告美國政府若無法承諾軍事援助,烏克蘭可能會面臨的問題時,這讓一直企圖依賴美國以對抗中共的民進黨政府必須深思,未來一旦兩岸開戰,美國對台灣的援助是否會遭遇猶如烏克蘭的困境。雖然國防部長邱國正曾多次強調,「我從來沒有想到過要美國出兵援助台灣」;但軍事專家指出,就算美國能夠像援助烏克蘭一樣免費提供台灣大量各型武器和裝備,我們必須考慮到是否有足夠的兵力與技術來操作那些武器?
烏克蘭面臨困境對台灣的啟示
自俄烏開戰以來,就有學者提出「今日烏克蘭就是明日台灣」警語。然而也有許多人反對這句話,認為兩者不能相比,特別是台灣海峽乃阻擋共軍犯台的天然屏障,足以防範共軍的渡海攻擊。此一理論雖不無道理,但也有軍事上的盲點。因為一旦共軍武力犯台,在渡海攻擊之前,其各種精準導彈必定先行對台灣軍政設施展開攻擊,此將足以讓我們難以承受。曾經有人比喻,只要一枚導彈打到玉山上面,即可使台灣民心渙散。
有一首早期名為「莫等待莫依賴」的軍歌歌詞是「靠天吃飯要餓死,靠人打仗要失敗」。的確,正如前國安會秘書長丁渝洲上將在他多次發表的文章和演講中強調,「我們非常珍惜跟美國的情感,也非常感謝美國對我們的協助,但我們不能夠把自己國家的安全,完全寄託在美國人的身上。」如何避免兩岸發生戰爭,將有賴於即將接任總統的賴清德能夠展現其政治智慧,打破兩岸現有僵局。畢竟台灣與大陸的分歧,無法以軍事手段來化解,而是要以政治方式來解決問題。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