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財政部長葉倫(Janet Yellen)剛剛結束了大陸行,近一周的訪問行程中,她仍認為,北京政府的支持目前導致產能大大超過中國國內需求,也超出了全球市場的承受能力。
保護主義災難
這是美國對中國的經濟政策的主論述,但彭博社專欄作家費克林(David Fickling)4月8日以「葉倫拋棄200年最基本經濟學原理來阻止中國清潔能源技術」為題撰文批評葉倫的計畫是一場保護主義災難。
費克林認為葉倫的觀點和做法,正在拒絕 200 多年來經濟學最基本的原則之一:比較優勢(comparative advantage),也就是說,如果一個國家能夠以比你更低的成本製造商品,你就不應該提高關稅壁壘。 相反,你應該進口貨物,然後寄回一些東西作為回報,讓你的行業更有效率。
費克林認為葉倫本人也意識到自己前言不搭後語,因為葉倫上周受訪時才稱:「我這一輩的人是這樣看:如果別人送你廉價商品,你應該回寄一封感謝信條。基本上標準經濟學是這樣看。」但後來在《華爾街日報》採訪時,葉倫卻說, 「我再也不會說,『寄一封感謝信。』」
這種轉變有幾個特別引人注目的面向: 一方面,太陽能板、電動車和鋰電池等清潔技術在中國出口中所佔的份額仍然相當小,去年(2023)約為5.7%。中國從電動車獲得的出口收入少於手提箱和背包、家具(不包括椅子)、輪式玩具和滑板車以及燈具的出口收入。乾淨能源科技的出口收益更遠小於中國的最大宗出口商品:手機及電腦。
費克林不解為何葉倫會緊盯中國的新能源和電動車,非除之而後快不可。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因素是,中美經濟關係的失衡程度已降至一代人以來的最低程度。 2023年雙邊貿易逆差達到2,790億美元,為2010年以來的最低水準。相對於美國經濟規模,這一數字是2002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幾個月後)以來的最低水準。
不該打擊負擔得起的技術
費克林寫道,在向世貿組織提起的 50 多項針對中國的爭端中,其實只有一項與清潔技術有關,而美國和歐盟正在考慮的口頭攻擊和單邊關稅優勢在於,它們不需要遵守貿易法的嚴格性,可以將反氣候保護主義描繪成綠色產業政策。
中國不乏能源轉型和國家補貼的問題, 然而,在打擊其清潔技術出口的過程中,世界也正在打擊全球減排前景良好的部分。作為這項政策的旗手,葉倫拒絕用經濟學基本原則來證明限制公眾獲得負擔得起的清潔技術的政策合理性。 對美國和地球來說,這都是一場正在形成的保護主義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