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中天/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系及翻譯研究所退休教授
現在國際交流來往密切,各種語言都跨越國界,在各個國家有使用的機會。如此來看,大部分國家,多少都已經是「雙語」,甚至「多語」社會。就像在臺灣,我們以正體中文為主要書面文字,而口語上不但經常使用國語、閩南語、客家語,其實在各種場合,也都可以發現使用各種外國語言,如日、韓、泰、馬、法、德、西…等等的實例,南腔北調,好不熱鬧。
當然多種語言並存於同一社會,必然有多寡主從之分。大致上,有一類國家是以本國主流文化語言為主,作為教育、政治、文化、商業等各項活動的基礎;另一類國家則是以某一強勢外國語文作為本國的主要語言,或「官方語言」。前者,國家民族文化的真正獨立自主,永續傳承,再求以平等互惠的地位吸取外來文化,進行交流發展,日新又新。後者,則多是長久在強國殖民統治下,已經喪失民族自決與自尊,永遠臣服在外國強權文化之下。
近十年來,「雙語」一詞突然出現在我國語言政策上,從「雙語國家」、「雙語政策」、「雙語教育」各種定義不清、方向不明的概念,引起許多質疑與爭論,莫衷一是。
我們身為教師,尤其是語文(包括中文及外文)教師,當然了解各種語文的重要,鼓勵下一代培養高深語文造詣,以本國語言文化為基礎,再透過各種外國語文,認識體驗世界多元文化,無庸置疑。但是我們看到扭曲的「雙語政策」,將外文(且只是英文一種外文)視為高階語文,超越甚至取代本國語文的地位,讓國家再回到次殖民地時代,實在憂心忡忡,難以容忍。
雙語教育亂象 賴清德歸咎老師不配合
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簡稱「全教總」)日前對各組總統參選人發出「是否檢討雙語政策」提問。題目是「您對目前雙語政策造成的亂象有何看法?當選後是否會對此政策進行全面檢討?」各陣營回答反應與立場,大致如下:
賴清德是最先提出「雙語國家」口號的人,且早在其擔任臺南市長任內,就積極設立辦公室,推動「英語為第二官方語言」。當時,臺南市轟轟烈烈推動了不少矯枉過正,令人匪夷所思的活動,例如:市政會議紀錄及向議會施政報告雙語化,制式文件如獎狀、證書、聘書,乃至宣傳品、表單、書刊、APP等文書資訊都中英雙語並列;甚至要市府員工午休時間,進行「英語聊天室(English Chatroom)」,每週兩天以英語聊天。這些活動自推動至今已逾十年,不知看到什麼具體效果,或是已經人亡政息,不了了之,不得而知,但是已經神格化的賴先生,怎會承認政策有錯。他當然仍是堅持「符合臺灣教育情境的雙語教學推動計畫」,只不過是拿出「要尊重學生受教權、教師教學專業」及「不增加學校負擔」、「邀集各界相關人士及專家討論」、「蒐集教學現場意見」,「穩健推動英語友善學習的環境」等等矯辭虛飾,在回應問題時,擺出虛心溝通的姿態。其實不只現在,九月初,他甫獲提名為民進黨總統候選人,也曾針對目前「雙語教育」發生的亂象,指出是教學現場的資深老師,面臨新的政策,無法適應,但大家要共同合作,共同參與,技術面的困難都可以克服。顯然他將目前政策的窒礙難行,都歸咎於老師(尤其是資深老師)的不能配合。
另外兩組非執政黨候選人,站在挑戰批評的立場,當然不會公開認同。我們且來看看他們所持的態度。
柯文哲以批評對手,膨脹自我見長。他大言夸夸地說「應該先釐清雙語政策的戰略問題」,但是我們想看看他提出關於語言政策的什麼戰略性高見,卻只看到他批評「沒有配套措施,根本不可能達成2030雙語國家」。原來,他也是跟賴清德一樣追求「2030雙語國家」的迷夢。他以在野立場,只批評政府應務實面對問題、減少現場紛擾,主張多元管道培育雙語師資、免費提供國中小雙語教材來彌補偏鄉資源落差等等。這些都是技術性的枝節問題,柯文哲竟然拿出來當作是「雙語政策的戰略問題」目的只是顯示他比賴的想法作法高明,其實卻看出他與賴兩人在此對於此問題的認識高度與廣度,半斤八兩,都極為有限。
而在推動雙語教育的政策上,柯文哲在臺北市長任內的作法,與賴相比,不遑多讓,甚至更為冒進。2022年初,柯公布了「北市雙語教育白皮書」,宣布至2026年,北市所有公立國中小學、完全中學210校,將全轉型為雙語學校。當時,他還洋洋得意地提到,新加坡推動雙語教育花了28年,但臺北市目標是要在10年之內,達成公立國中小學全雙語目標。柯在2022年底,任期結束前曾訪問新加坡,不知那時是否看到新加坡英語為主,母語為輔的政策已經導致英語獨大,各種母語(包括華語)的式微。如果他真的觀察及此,在總統競選政見中,還會不會如此大放厥詞?
以回應內容來看,另外一位候選人侯友宜,明確主張回歸到課綱的英語教學。他批評要求其他學科教師以英語教學,扭曲了英語教學的本意,造成各種亂象,他也主張活化英語教學品質,同時確保學科領域學習成效,這的確是符合大部分各科教師與家長的共同期望。
可是,我們記憶猶新的是,就在2020年,新北市全市校長會議,侯友宜市長粉墨登場,與學生共同體驗自然領域課程CLIL主題式雙語教學,且宣布將打造「2030新北雙語城」,號召各校校長共同推動。當時,他強調,推動英語生活化,將語言融入學科中,引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使用日常生活素材,甚至應用專業英文交談,「讓他們能夠敢用、能用、愛用英語及我們的語言」,讓雙語學習更為生活化。
這段紀錄,與賴清德在臺南,或是柯文哲在臺北,或是其他各縣市首長(不論哪各黨派執政) 都表演過的各種「雙語」橋段,都大同小異,似曾相識,這當然是配合當時中央政策,也是投一般民眾所好,未必是他自己堅決主張的語言教育政策。現在,侯市長對執政黨雙語教育政策的大力批評,義正詞嚴,究竟是真的已經認識問題的嚴重性,準備在中央執政後撥亂反正,改弦易轍,或是只是在選舉時策略性、攻擊性地發言,我們仍然必須聽其言,觀其行。
雙語政策 國家領導人不能追著選票譁眾取寵
國家語言政策關係到國家文化的發展,是任何國家領導人必須清楚判斷,堅決掌握的政策方向。在今日世界,英語用於國際溝通的重要性,人人皆知,許多人願意投入大量心力時間學習英語,忽視本國語文,雖屬無知愚昧,也算情有可原。但是作為國家領袖,必須要有高於一般人的見解與胸懷,掌握國家大政方針,千秋大業,才是國家人民之福。我們希望各組總統候選人,都能展現廓然大公的遠見,領導全民,走向正途,不要只跟著所謂的「主流民意」,追著選票,譁眾取寵,這是政客與政治家的最大區別。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