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衛生研究院今天(13日)召開「實證研究推動改善台灣空氣品質標準與指標」記者會,發表本土空污與健康相關研究,其中一項長達10年的追蹤資料指出,近年來PM2.5濃度呈減量趨勢,國人在4種疾病上的死亡率也與之呈正比,下降不少。
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研究員陳裕政發表一項國衛院的發現,追蹤2007至2017年全台細懸浮微粒PM2.5濃度,由31.70降至21.47μg/m3,下降10.23μg/m3,同步檢視相關慢性疾病死亡率也隨之降低,證實PM2.5濃度對健康有直接影響,著手PM2.5減量的同時也增加健康層面的保障。
能歸因於PM2.5的4項慢性疾病死亡率在10年來有降低,肺癌從26.11%降至21.85%,降低4.26%;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由26.66%降至19.75%,降低6.91%;缺血性心臟病從26.53%降至19.97%,降低6.56%;中風由39.12%降至31.81%,降低7.31%。
PM2.5濃度除了影響上述4種疾病的死亡率,國衛院也發現,長期空污效應也會對易感族群有明顯危害。以糖尿病患者為例,若長期暴露於較高濃度的PM2.5環境中,便會降低腎臟過濾功能,但其他空污物無此影響;除腎臟功能降低外,PM2.5也會增加罹患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蛋白尿增加等風險。
陳裕政指出,透過國衛院環境部空氣品質監測資料,結合衛福部健保資料庫與內政部死亡統計資料等本土數據,分析多種空污物暴露與死亡及疾病增加風險。目前國衛院正致力建立專屬台灣的空氣品質健康指標,因空污下降,健康成本也會隨之下降,在經濟資源有限的情況下,PM2.5降至年平均12.5μg/m3則具最大效益,兼顧減量成本與健康成本,打造更乾淨、健康的環境。
國衛院今天(13日)召開「實證研究推動改善台灣空氣品質標準與指標」記者會,提出數據說明空污會對健康形成危害。圖/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