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浮沉洄:許雨仁回顧展」北美館登場 以50年創作思索生命中的留白

「溺浮沉洄:許雨仁回顧展」北美館登場,藝術家許雨仁正在解說作品。圖/田瑜萍攝
「溺浮沉洄:許雨仁回顧展」北美館登場,藝術家許雨仁正在解說作品。圖/田瑜萍攝

「溺浮沉洄:許雨仁回顧展」即日起至9/8於台北市立美術館(北美館)二樓正式開展,呈現藝術家許雨仁1970年代起橫跨50餘年之創作,包含各時期的水墨、油畫、複合媒材、書畫作品,以及藝術家個人的手稿、筆記等,為其首次大型階段性回顧展覽。

許雨仁在紐約期間不斷思索如何與西方美術做出區隔,他外型不似藝術家,也喜歡涉獵中國生命哲學包括易經、風水、陰陽五行、佛經與奧修作品。許雨仁最為評論家稱道的是他獨特的「細筆斷虛線」,幾乎可謂獨創,也成為許雨仁繪畫風格重要標記,以筆直線條構圖,再以細小的斷虛線手法表現。而兒子許崴驟逝,也讓他思索無常與活著的課題,發展出「沒形系列」。

許雨仁1951年出生於臺南佳里,1975年畢業於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國畫組。曾師事臺灣現代藝術先驅李仲生,為他往後創作思考帶來決定性的影響。

許雨仁作品,彩墨系列之四十六。圖/田瑜萍攝

許雨仁作品,彩墨系列之四十六。圖/田瑜萍攝

畢業赴金門服役,正值共軍單打雙不打之砲擊期間,促使許雨仁關注生命存有的議題。1979年於美國新聞處(台北美國文化中心)首次舉辦個展後,80年代往返台美忙於生計時從事過許多工作,包括運貨員這種勞力工作與建築和室內設計,也曾經西裝筆挺提著皮箱當起珠寶推銷員。

許雨仁的作品類型包含水墨、油畫、複合媒材、書畫等,持續以筆記和速寫,記錄自我對於生活與創作的各種觀察和想法,其內容充滿內省式、自我詰問的思維,並且在紐約藝術與文化的衝擊下,不斷思考著要如何有別於西方藝術,強化水墨特色。

1996年,許雨仁首次以水墨作品發表個展,其水墨畫用筆清簡、畫面採大量留白,將記憶中綿延無盡的自然景致,切割成零星築構的片段風景,並透過紙幅、筆法、空間佈局、題字結構等形式,鬆動傳統筆墨規制,開展當代水墨的嶄新視角。

2000年許雨仁到花蓮臨海的工作室後,以直式水墨畫的畫幅創作,開創表現山海景觀、涵納宇宙星體的「海洋書畫」系列作品,進一步表現細膩的造景寫意。

2006年前往中國北京駐村近兩年,發展與傳統山水畫密切對話的「細筆」系列 ── 從空間的留白推展至線條的留白,並開創極具獨創性的「細筆斷續線」筆法,此一轉變既是筆法的開創,亦是許雨仁對於留白觀念的實踐;也在此時,他發展了講究落筆快速、捕捉直覺意象的「粗筆」系列。

許雨仁作品《墨墨水水 代代斷斷 水水墨墨山瀑著水 水瀑著山 石離開山 土離開山 石石滾滾 土土流流 滾滾石石 流流土土 流出了自然 在殘山裡 在流土石裡 找到了自己和自然》,2004,墨、紙, 180×70  公分,私人收藏。圖/北美館提供

許雨仁作品《墨墨水水 代代斷斷 水水墨墨山瀑著水 水瀑著山 石離開山 土離開山 石石滾滾 土土流流 滾滾石石 流流土土 流出了自然 在殘山裡 在流土石裡 找到了自己和自然》,2004,墨、紙, 180×70 公分,私人收藏。圖/北美館提供

許雨仁一直以不設色的方式建構自己的筆墨世界,文字亦是許雨仁作品中風格獨具的存在,其作品經常見由疊字、短句構成的詞句,可以與圖像形成既記敘又互補的關係,有時候甚至成為作品的標題。

許雨仁表示,童年時他祖母經常以疊字描述生活中的事物,他亦透過文字層疊轉化語意,以隨筆或格言般的韻文,藉由圖像語彙結合文字的韻律,融入他對生命的感懷。

近年以「慢然鬆生」的心境為創作之道,〈小島尾尾浪‧波的書焦墨寫〉為長達近26公尺的橫幅作品,藉由筆刷行走的墨色濃淡,混融、鋪陳出似書亦畫的視覺意象,體現潛意識般的情感深意,映照著關於生命悠悠的詩篇。

許雨仁獨特的「細筆斷虛線」幾乎可謂獨創,也成為許雨仁繪畫風格重要標記,以筆直線條構圖,再以細小的斷虛線手法表現。圖/田瑜萍攝

許雨仁獨特的「細筆斷虛線」幾乎可謂獨創,也成為許雨仁繪畫風格重要標記,以筆直線條構圖,再以細小的斷虛線手法表現。圖/田瑜萍攝

展覽將於6/29日舉辦展覽漫遊,由藝術家許雨仁、藝術研究者張芳薇(前北美館副研究員),一同帶領觀眾發掘藝術家筆下蘊藏的原創性和生命故事。8/10藝術家工作坊,則由許雨仁引導大家探索畫筆的各種可能。相關展覽及活動資訊請參見北美館網頁(www.tfam.museum)或追蹤臉書專頁(臺北市立美術館 Taipei Fine Arts Museum)關注。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