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克專欄】馬克宏在想什麼?

馬克宏(後中)表示法國與中國有貿易關係,坦言法國需要中國這個大國。圖/取自新華社
馬克宏(後中)表示法國與中國有貿易關係,坦言法國需要中國這個大國。圖/取自新華社

吳克/大學退休教師   

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於五月五日出發訪問法國、塞爾維亞、匈牙利三國。在出訪之前,法國總統馬克宏接受「經濟學人」專訪時指出,在法國與美中間的關係上,他更傾向於選擇「法國與美國、法國與中國」的關係,而不是其中一方強加關係在法國之上。他指出,「我們與中國有貿易關係,中國是一個大國,我們需要它。」

馬克宏說的是實話,但也是會得罪西方世界領頭羊的話,他為何如此大鳴大放?從歷史來說,法國從戴高樂就有獨立外交的傳統,早年堅持發展核武,甚至退出北約。自眼前的現實狀況觀之,馬克宏自有其對國家與世局的憂慮。回顧第一次大戰的歷史,將更清楚馬克宏的想法。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協約國(英、法)對抗同盟國(德、奧匈帝國),除了在軍事上要分出勝負之外,協約國開闢第二戰線,就是經濟制裁與封鎖,限制能源、各種礦產(例如製造鋼鐵必須的錳礦)、糧食輸入同盟國,進而在金融方面也展開封鎖。英、法兩國組成委員會共同執行封鎖政策,這項政策從戰爭期間一直進行到二次大戰結束,才逐步取消。在這期間各國之間有一些問題產生爭議,影響封鎖、制裁政策的進行,直到國聯成立都沒能解決。

英國較不願意對中立國施加過大壓力,以免影響英國商業利益與金融地位,但是法國認為如果協約國不能接受一定的經濟損失,就不可能對敵人施加真正強有力的壓力。最後形成法國專注於切斷敵人從海外獲取資源的通道,英國則專注於為協約國動員足夠的資源。

經濟制裁是長期維護和平的手段,戰後將依此建立新的國際秩序?經濟武器的最終目的為何?究竟應當用來延續強權政治,還是用來超越強權政治?

對英法而言,制裁只是手段;對美國而論,主張將制裁與民主政治掛鉤,以改變對方的內政,這就涉及各國內政的問題。

有人質疑,經濟制裁是否會造成以下三個問題:全球化的垮台,迫使經濟自給自足,進而激發民族主義?反而產生更多意料之外的問題。經濟制裁真的能迫使被制裁國產生所希望出現的集體行為?服從制裁國的要求?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國際聯盟成立,在討論國際盟約時,有三個核心問題需要解決。首先,何時可以實施經濟制裁?最後決定在對付侵略時才可以進行,進一步追問,什麼行為算是侵略?其次,誰有權決定可以實施制裁?協商結果是屬於國聯的行政院。最後,國聯成員國應當怎樣實施制裁?在條約裡授權各國政府有自由裁量權,這對小國是有利的。

在一次大戰結束後,法國對德國一直是採取強硬態度,要求德國付出高額賠償,甚至占領德國土地。但是這些措施收效甚微,甚至出現反作用,對二次大戰的戰禍埋下伏筆。法國對這一段歷史應當知之甚詳,其利弊得失點滴在心。

從歷史經驗可以幫助人們鑑古知今,得到教訓,進而作出推論。美國不斷發動美中貿易戰、科技戰,動輒提高關稅,禁止科技產品出口,制裁某些公司與個人,不斷隨心所欲推出新的措施。表面說的是競爭,骨子裏其實就是制裁封鎖。甚至還要求某些國家站隊表示支持。

這些制裁措施是否符合現有的貿易法規?其他國家是否擁有戰略自主選擇權?制裁的終極目的為何?制裁有無時間的限制?中國大陸的反制措施會帶來什麼後果?這些問題當然沒有標準答案。可是馬克宏接受訪問的回答已經做出選擇。法國有自己選擇的道路,法國必須和中國大陸貿易往來,他國不能強迫法國站隊。這是法國從歷史經驗教訓、現實環境需求中做出的選擇。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