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評論 : 大陸涉台公共政策體系助推兩岸產業合作與融合發展

大陸涉台體系希望助推兩岸產業合作。圖/取自新華社
大陸涉台體系希望助推兩岸產業合作。圖/取自新華社

鄭振清/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台灣研究院副教授

近年來,兩岸經貿關係受地緣政治和兩岸經濟產業形勢變化影響,進入新的調整期。兩岸產業合作面臨新的挑戰,出現新的問題,但也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大陸經濟高品質發展,是穩定兩岸經濟關係的信心之源。同時,大陸各級政府在過去五、六年裡發佈的3000多條推動兩岸融合發展的政策條款正在構成涉台公共政策體系,為兩岸產業合作與產供鏈韌性發展提供新機遇與新動力。

回顧近年來兩岸經濟關係和大陸對台政策,融合發展與產業合作成為兩岸經濟關係發展的主題。《台灣問題與新時代中國統一事業》白皮書和中共二十大報告,均強調兩岸經濟產業合作的重要性。今年9月大陸公佈的《關於支援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 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意見》(簡稱「福建示範區意見」)和《東莞深化兩岸創新發展合作總體方案》(簡稱「東莞兩岸創新方案」)中,兩岸產業合作是兩岸融合發展的核心內容。

受地緣政治和國際經濟形勢影響,兩岸貿易進入新的調整期,兩岸產業合作面臨新的挑戰。一方面,美國對華貿易戰和科技戰所造成的衝擊波,影響了一部分台商的生產經營決策,一部分台企對美出口大幅增加。從2017年以來台灣從美國接單的增速十分明顯,美國在台灣進出口中的地位不斷上升。另一方面,大多數台企仍把大陸當作主要的生產基地,同時也開始在東南亞投資新生產線,採取了「1+N」的策略(1是以大陸為主要生產基地,N是為了規避外部風險到東南亞等區域設置一些生產線作為備用選項)。過去十年左右,在陸獲批准的台資項目數量持續上升,但累計使用的台資金額占全部境外使用金額的比例在持續下滑。但整體而言,大陸仍然是台灣最大出口市場和主要進口來源地。台灣對大陸進出口的最主要商品還是電子零元件,並且近年來增幅明顯。這也表明了兩岸電子資訊產業的產供鏈具有強韌性與高速發展特徵。

  兩岸產業與經貿合作的挑戰是存在的,必須正視這些挑戰與問題,但同時更要堅定信心,準確認識新時代的新機遇。大陸高品質發展與雙迴圈新發展格局正在提供新的政府引導力與新的市場驅動力,成為穩定兩岸經濟關係的基石。大陸各級政府促進對台融合發展、改善營商環境的政策的出台,有助於台企繼續把大陸這個1做大,兩岸產業合作和產供鏈發展的前景不可限量。

自2018年初大陸對台31條措施發佈以來,大陸各級政府持續發力、積極引領、務實推動了3000多條對台融合發展政策。這其中蘊含著三個主要方面的政策支持,形成了「融合三角」的涉台公共政策體系:一是產業政策支持,台企等同大陸內資,率先享有大陸的發展機遇,獲得同等的生產要素支持,進入大陸的產供鏈體系;二是社會融合支持,台胞享有與大陸居民同等待遇,大陸城鄉社會要素助推兩岸產業合作;三是公共服務的同等化支援,公共部門為大陸台企台胞提供同等的高品質公共服務和公共產品。

不同政府層級有不同的職能。「融合三角」政策支持的三個方面由於所涉及的職能不同,在不同政府層級上表現不同。比如,大陸地方省市政府主要把產業政策當作促進對台融合發展的主要工具包,並帶動社會融合與公共服務兩個配套工具包。產業政策工具包的引領角色十分突出,在大陸中央、省、市三級政府中都是如此。不過,隨著政府層級的下降,更強調執行能力的公共服務和社會融合支援體系在省市兩級得到突出。

「融合三角」的涉台公共政策體系,蘊含著「有為政府」促進「有效市場」的政治經濟學邏輯,目的是克服國際政治經濟風險和台灣政治風險,不斷深化兩岸各領域融合發展,為兩岸命運共同體建設提供新動力。近年來,「融合三角」有效助推了兩岸融合發展,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做出了積極貢獻。

未來,大陸不同城市可據「融合三角」理論框架和多維度設置來評估自身的優勢與劣勢,以便更有針對性地制定政策或調整政策措施,更好地促進兩岸融合發展與產業合作。大陸亦會不斷加強對兩岸融合發展的政策支持,不斷完善涉台公共政策體系,充分發揮兩岸市場主體的活力,引導和鼓勵台企台胞在新發展格局中,在高品質發展中,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