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中天/台灣師範大學英語系及翻譯研究所退休教授
6月5日,是台灣師大校慶。
台灣師大,成立於民國35(1946)年,原稱台灣省立師範學院,民國44(1955)年,改制為台灣省立師範大學,民國56(1967)年升格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到今年民國113(2024)年,應該有78年的校史。
但是前年,民國111(2022)年,台灣師大已經盛大地以100週年的名義,慶祝校慶。今年校慶活動,自然是以102週年的名義進行。那麼,這憑空虛長的24年校史是怎麼來的?
原來是民國107(2018)年,台灣師大121次校務會議中,決議將校史追溯至1922年,也就是將日本時代設於和平東路的台北高校(1922-1945)視為前身,納入校史。並且稱「1945年10月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後,台北高校改制為台灣省立台北高級中學。1946年6月再改制為台灣省立師範學院。」如此看起來,今日台灣師大好像與日本時代的台北高校系出同源,一脈相承。
事實上,日本人治台後期設立的台北高校,主要是為日本子弟(或是少數被視為日本皇民的台籍學生,如岩里政男等)而設的高中,畢業生可以直升台北帝大(今台灣大學),但1945年就因日本戰敗撤離台灣而停辦。國民政府曾利用原場地設施,辦理「台灣省立台北高級中學」(台北高中)。但因為台灣光復之初,國民政府急需培養中學師資,乃於1946年6月5日成立「台灣省立師範學院」,逐步接管使用原台北高中校產、校舍。於是台北高中於1949年停止招生,走入歷史。
有關師大的校史,早在民國100(2011)年,台師大張國恩校長就委由歷史系吳文星教授,主持校齡認定專案研究。吳教授曾任文學院院長,是國內知名的史學教授,尤其是台灣史專家。他為此案詳盡審閱分析各項史料文物,並舉辦公聽會,結論認定師範學院當初只是使用日本高校廢校後的校地,在學校精神、使命、人事上,都與日本高校無關。吳教授曾特別在研究中指出,1946年「台灣省立師範學院」成立之初,在三個備選地點中,挑了原台北高校(後為台北高中)校址,先是暫時借用部分校舍和設備上課。後來師院漸具規模,台北高中便停辦廢校,房舍設施都由師範學院接收,但台北高中的文件資料都不在接收範圍,可見兩者之間並無延續銜接之關係。師院與台北高中的立校精神和傳統亦有差距。
這個由張校長正式委交吳文星教授主持的專案研究結論,不知為何束之高閣。到了2018年,現任校長吳正己在校務會議中又提出此案,全未採用吳文星教授嚴謹專案研究的正式結論,也沒有做其他公聽會等討論程序,在沒有任何研究與法理的基礎上,草率通過竄改校史,移花接木,將校史灌水增加24年。這樣做法的目的,當然不只是為了主事者想在自己任內風光主持「百年校慶」的虛榮,而是將台灣師大七十餘年諸多前輩師長篳路藍縷耕耘成果,定位成日本殖民教育的延續。無怪乎吳教授悲憤地批評,此舉是「全然違反歷史事實的決議」。更無怪,台灣師大在國內外各地的校友組成了「全球校友維護母校校史委員會」要爭取校史歸正。
我們不能否定今天台灣一些學校是從日本治台時期就存在的史實。例如: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創立於1895年,原係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後來演變為台北師範學校,1945年,更名為台灣省立台北師範學校。
台灣大學於1928年成立,原稱「台北帝國大學」1945年,改制更名為「國立台灣大學」。
成功大學創校於1931年,原名為「台南高等工業學校」,1944年改稱為「台南工業專門學校」。1945年,改制更名為「台灣省立台南工業專科學校」。
其他還有不少中小學,也都有百年歷史,不一一列舉。
這些學校創立於日本統治時期,台灣光復,由國民政府接收,改制更名,但是持續存在運作,並未中斷停辦,它們的歷史當然要尊重保留。超過百年歷史,更是值得紀念緬懷,都不容抹煞。但是台灣師大明明成立於1946年,卻在完整史學研究結果鐵證如山之下,任由意識形態扭曲事實,無異是踐踏學術,斯文掃地。
「教育國之本,師範尤尊崇」是台灣師大校歌起首兩句,也是數十萬校友獻身教育、無怨無悔的精神支柱。如果主事者著眼政治風向,竟能漠視史實,背棄根本,甚至無中生有,自編歷史,不但是台灣師大的悲哀,也是台灣教育的沉淪之兆。
筆者身為師大校友,對此謬舉,堅決抵制,期待民國135(2046)年,再名正言順,慶祝母校百年大慶。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