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慶祝「102周年校慶」,卻掀起各界對師大更改校史的關注。《梅花新聞網》獨家取得該校的1萬3726字內部調查報告〈本校校齡認定專案研究成果報告〉,報告結論指出,台師大與日據時期的台北高等學校「無隸屬關係」,台師大不宜「率然片面地、主觀地、一廂情願地以1922年台北高等學校成立之年做為本校校史起點,以免徒遭物議」,口氣可說是相當重。
台師大內部報告期望釋疑
該報告是2012年4月10日由台師大文學院院長、歷史系教授吳文星提出,報告一開始便表示,台師大向來以1946年成立台灣省立師範學院做為創校起點,不料近年來有人建議,改以1922年日據時期台灣總督府台北高等學校成立之年做為起點,茲事體大,因此當時的台師大校長張國恩便委託該校文學院協商吳文星做專案研究。吳文星並表示,期望該報告有助於公聽會或座談會釋疑,並於校務會議適切採擇。
不過不知為何,該份報告後來並未公布。
報告指出,1922年台北高等學校在目前的台師大校址設立,台北高等學校是一種特殊的中學學制,其畢業生可以不用考試直接升入台北帝國大學,且以日本籍子弟為主。累計1928至1945年,該校台籍畢業生591人、日籍畢業生2035人,顯示台、日籍學生數相差懸殊,台籍生只約占22.5%,且有6成習醫,習法政者占15%次之,該校可說是日據時期中後期台人社會精英主要的搖籃之一。
1945年8月日本戰敗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台灣回歸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接收台北高等學校,改制為台北高級中學。同一時間,由於當時為了消除日據時期遺留的殖民教育,重建台灣教育和文化,國民政府極力「去日本化」並全力推動「再中國化」,中學的文史課程便變得非常重要。但這時國民政府也發現中學師資嚴重短缺,因此決定設立一個專門培養中學教師的師範學校。
師院因倉促籌辦,一開始即面臨「院址問題」,最初籌備委員會準備以台北高中、也就是舊台北高級學校的校舍擴充後再開辦,但國民政府指示:在尚未擴充前,權宜變通,利用台北高中的部分校舍和設備上課。
何來隸屬?兩校人事獨立、招生獨立
由於師院是高等教育,台北高中是中學教育,兩者屬於不同性質的教育機關,雖然在同一個校園,但兩校教職員人事各自獨立,台北高中的教師中只有極少數具備大專教師聘用資格者,才有可能轉任師院教師;此外兩校也是各自招募學生;且儘管在同一校園,但師院並未考慮就近併入台北高中,改制為附中。
由於師院與台北高中同在一個校址,且師院逐年擴充,校舍早已不足,國民政府便打算停辦台北高中。1949年7月,台北高中最後一班學生畢業,該校已無學生,校舍及設備等各項表冊也一一移交給師院。
吳文星在報告結論指出,台師大名副其實是1946年新創的高等教育機關,創校之初為了解決校址問題而奉令暫劃台北高中一部分校舍籌辦和開學,並向台北高中撥用校舍、校具、圖書、儀器及設備等,以舊台北高等學校校址為基礎而開辦,開辦後獨立延攬所需的專任師資,獨立招收新生入學,配合學校規模的擴張爭取新校地,建築新校舍和宿舍,購置新設備和圖書;同時,增設附屬中學時,亦未將台北高中直接併入,而是另將省立和平中學改制。「總之,師院始終與台北高級中學各自獨立辦學,彼此並無隸屬關係。」
以台北高校為校史起點是「一廂情願」
1949年,台北高級中學停辦廢校,可說象徵舊台北高等學校命脈的斷絕,此一日據時期的特殊中等教育設施從此走進歷史。吳文星說,台師大因處地利之便而奉令接管使用台北高中遺留的校產、校舍及圖書儀器;台北高中因屬中等教育機關,因此教育廳指示將該校的文卷、表冊,由同屬中等教育機關的師院附屬中學接收保管,但師院附屬中學認為他們與台北高中「全然未有承接關係」,因此不願接收保管。這也可以看出師院與台北高中、台北高等學校,始終不存在接收改制的關係,不但性質迥然不同,立校精神和傳統亦顯然有別,更何況向來台北高中及台北高等學校畢業生始終並未認同師院與其母校有接續傳承關係。
吳文星說,因此,台師大實不宜因奉令接管使用原台北高等學校校產、校舍及圖書儀器,「即率然片面地、主觀地、一廂情願地以1922年台北高等學校成立之年做為本校校史起點,以免徒遭物議。」
不過吳文星也建議,師院既然接管使用台北高等學校的校址、校舍、設備及圖書,「道義上」不妨協助台北高等學校典藏該校相關資料,如此也算是兩全其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