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遷台歷史記憶庫-12】爸媽的結婚紀念日

夫婦多年相伴,淡淡地、長久的感情,自然流露於生活的每一個細節。圖/取自新華社
夫婦多年相伴,淡淡地、長久的感情,自然流露於生活的每一個細節。圖/取自新華社

編按:凋零不可逆,搶救不容緩,兩岸故事在時間的字句中飛奔。沈春池文教基金會「搶救遷台歷史記憶庫」計畫,期能為大時代的悲歡離合留存歷史見證,珍藏可歌可泣的「我家的兩岸故事」。

三月七日這天是父親和母親結婚64周年的日子。

早上,我陪著二老下樓,在住家前面的騎樓和人行道上散步。爸爸堅持不要我牽著他們倆,我只好小心翼翼、亦步亦趨地跟在爸媽的身後。雖說是散步,但高齡九十五歲的父親近一年來,大約是骨質疏鬆的原因,走起路來,不若以往健步如飛,只能拄著拐杖,弓著腰,踱著小碎步前行。八十五歲的母親,則因視力大不如前,走路時也得非常小心,遇到不平整的路面時,總會試探性先踏出半步,直到確認安全時,才加大步伐。一兩百公尺的距離,陪著二老,倒也花了一點時間,才算完成了散步的功課。

午餐,在隔壁巷子裡新開的日本料理店,買了爸媽最愛生魚片定食。或許是太久沒有嘗到生魚片了,爸媽的胃口還不錯,大半的定食餐盒吃得乾乾淨淨。

下午,帶媽媽去國泰醫院檢查聽力。一年前,帶媽媽來這兒檢查時,醫生說是因為老化導致聽覺神經退化,但不是很嚴重。一年多來,母親的聽力退化甚多,決定帶媽來再做一次檢查,看看是否需要裝助聽器。

看診間外的走廊上,盡是候診的病患和家屬。年輕的媽媽,自顧自地玩著手機遊戲,一旁約莫六、七歲的男童,忽而躺在地上,忽而踩在候診間的椅子上,吵吵鬧鬧,很是煩人,也不見母親出言阻止。另一旁,腦神經外科門診室外,有一坐著輪椅來就診的患者,竟然湧進五、六位也不知是家屬還是親友,陪診兼探親,七八個人就在走廊上擺起了龍門陣。

久候看診的母親疲倦地低下頭,又不時地抬起頭來,跟著燈號聲響,瞇著眼,查看看診的號碼。我瞧著身旁纖弱的母親、瞧著她花白稀疏的頭髮,一會兒回想起小時候母親牽著我,從長春路走到南京西路看醫生的往事,一會兒又想起念小學時,一個陽光的午後,母親帶著我坐在新公園池塘旁的長椅上,細細碎碎地跟我說話的往事。

做完了聽力檢查,再回診間聽取醫生的說明,一轉眼,已過了五點鐘了。外頭,雨,開始淅瀝淅瀝地下了起來。

攙扶著媽媽,進到家門裡,爸爸帶著些許焦慮的語氣,問道:怎麼搞這麼久啊!那一瞬間,我似乎明白了!這樣的焦慮,該是爸媽結縭六十四個年頭的密碼吧!

說不上鶼鰈情深,但那種淡淡地、長久的感情,自然流露在生活的每一個細節,很難察覺,連爸媽自個兒都沒察覺。

老爸、老媽,結婚紀念日快樂!

本文取自《台北舊事──一個外省第二代的生活記憶》專書
本專欄與財團法人沈春池文教基金會合作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