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評論】繁花再現?擴散效應?滬台城市交流的意涵及示範影響

胡歌來台,部分人士以「文化統戰」來標籤化當紅藝人員訪台。圖/陳思豪攝
胡歌來台,部分人士以「文化統戰」來標籤化當紅藝人員訪台。圖/陳思豪攝

柳金財/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副教授兼澄正書院主任

隨著大陸戲劇繁花在台熱播,著名演員胡歌來台參訪僅僅短暫一日,也引發一陣旋風,顯示兩岸民眾具有相同文化及藝術底蘊及喜好。與此同時,上海台辦主任鍾曉敏與胡歌同班飛機來台,部分人士以「文化統戰」來標籤化當紅藝人及涉台官員訪台,無論是兩岸藝文交流及合作和城市創新治理經驗交流,皆屬於相對不敏感領域,並非高度敏感政治議題,實不必動輒以負面角度評價之。

上海台辦主任鍾曉敏來台交涉協調雙城論壇規劃事宜,行之有年歷經政黨輪替後仍持續辦理的兩岸城市交流,可謂是自2016年民進黨執政以來兩岸最高級別交流,雖有官方色彩但主要是關於經濟、社會、教育、文化、環保及科技、智慧城市經驗交流。胡歌來台這樣盛裝文化藝術饗宴及滬台城市交流,兩者產生共振效應,其熱絡如繁花般,本應是兩岸交流健康化及正常化狀態。

然在賴清德主政後兩岸關係更形惡化,卻反成為彌足珍惜特殊場景。馬英九主政期間可謂是兩岸交流黃金八年,究竟滬台城市論壇能否發揮擴散效應,帶來兩岸交流朝向繁花時代風華再現呢?還是成為曇花一現僅能侷限在城市交流層次?無論如何,透過滬台城市交流已對僵持兩岸關帶來一絲絲和平暖流。若能產生學習示範效果,藉由兩岸城市交流營造兩岸親善關係,或能創造兩岸和平緩衝地帶。換言之,兩岸城市交流可以作為兩岸衝突的避震器及對螺旋上升衝突裝上煞車閥。

難能可貴是,滬台雙城論壇在台灣歷經政黨輪替,依然持之以恆克服重重政治阻力續辦,這顯示台灣社會高度期待兩岸交流及對話,不因來自執政民進黨阻力而裹足不前。民進黨兩岸路線成為阻礙兩岸良性互動交流干擾因素。在不承認九二共識前提下,兩岸無論是第一軌道官方對話,及海基海協兩會第二軌道對話,甚至兩岸社會組織間第第三軌道,付之闕如,兩岸敵意升高衝突日增,亟需共同管理衝突及分歧,建立和平穩定關係框架。

毋庸置疑,滬台雙城論壇已成為兩岸交流之最高級別地方政府或治理交流及接觸。贊成者認為這可能成为两岸和平稳定框架建構的最佳初始条件,發揮蝴蝶效應之混沌吸引子作用,在此城市交流基礎上,不斷完善豐富從而產生示範效應,擴散至藍白執政各縣市;或17個藍營掌握地方議會。然也有持反對論者,認為兩岸城市交流是配合大陸統戰與陸隔海唱和,危及台灣利益及安全,形同是一種自我矮化;是一種冷水煮青蛙,削弱台灣主體意識,將台灣問題中國內政化,迎合大陸將台海議題內國化統戰策略,悖離台灣問題國際化戰略思維框架。

顯然,反對觀點並未直指這種悖論,民進黨本身就一再呼籲與大陸進行建設性對話及有意義對話,但如果不是與綠對話而是其他政黨及社會組織對話,就會產生嚴重雙重標準問題。其他政黨如藍白與陸交流,易被標籤化成為在台協力者及被統戰而不自知,若是綠接觸陸則視為務實理性,利於拓展兩岸良性互動,如此雙標既不利於台灣社會和諧、政黨政治發展,也會衝擊國家認同及限制兩岸關係正常化交流。

雙城論壇起源於國民黨執政所創意,過程中經歷民眾黨籍柯文哲市長不畏來自綠營攻擊而堅持續辦,現階段主辦權回歸國民黨蔣萬安市長。2010年國民黨籍郝龍斌市長任內每年舉辦的滬台兩市官員對話交流的論壇,此後論壇由兩地輪流舉辦,兩市派遣一級行政首長率領的交流團參與論壇,共同商議相互學習提升城市治理品質。

首先,滬台雙城論壇持續辦理,體現務實理性兩岸政策觀,去除意識型態藩籬。滬台城市交流源自馬英九市長、成熟於郝龍斌市長,政黨輪替後民眾黨籍柯文哲市長接續辦理,這顯示台北市政治理不分政黨及意識型態差異,具有高度延續性、一致性,去除意識型態的窠臼限制。

無論是國民黨或民眾黨皆採取務實致用「去意識型態化」路線。事實上,上海與台北分別為首屈一指的最現代化城市,其城市治理與城市經營、城市行銷交流及合作,經由強強聯合相互借鏡可以產生示範學習,從而提升兩岸城市治理品質,提高兩岸城市的全球競爭力。

其次,民進黨市議員長期缺席滬台雙城論壇,缺乏兩岸事務治理經驗累積。2023年參與論壇市議員高達13位且擴及各黨派,惟民進黨市議會成員未主動積極參與,形同放棄兩岸發展參與權及對市政監督權。儘管,台灣社會高達八成民意希望兩岸展開對話,且時任領導人蔡英文一再釋放倡議兩岸應進行「有意義對話」、「建設性對話」、民主對等和平對話,但黨籍地方議員及地方政治精英卻屢屢缺席,甚至嚴厲批判。民進黨若欲改善兩岸關係及維持台灣內部政黨良性互動,理應客觀理性務實評價雙城論壇。

復次,國民黨執政下民進黨執政縣市進行城市交流頗為熱絡。事實上,儘管台北市歷經藍白執政,若民進黨市議員參與市級兩岸事務並無問題。但卻寧可缺席不參與,還質疑藍白掌握市政府進行雙城論壇,標籤化為被統戰、隔海唱和,扮演在地協力者角色,甚至是親中賣台行徑。

對比馬英九主政時期,民進黨執政縣市與大陸各城市交流,並未被標籤化被統戰,幾乎民進黨執政縣市長皆至大陸進行城市交流。既往台北市議會民進黨團批評,蔣市長對台灣被大陸欺負視而不見,宣布出訪上海根本是一種自我矮化。台北市政府反批議員「為反而反」、「逢陸必反」。雙城論壇是行之有年的市政交流活動,若循例參加皆被「抹紅」,此亦凸顯民進黨地方民意代表為反而反、逢陸必反的非理性行為。

再者,國民黨掌握14席縣市長,若能與無黨籍金門縣及民眾黨執政新竹市,形成城市治理夥伴關係,主動規劃與協調和大陸積極進行城市交流,加强兩岸城市治理及社會創新經驗學習,利於兩岸良性互動。藉由建構友善城市、智慧城市及科技城市品牌定位,行銷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競爭力及形塑滬台城市市民間親善關係,就能創造友善兩岸關係及良善地方治理,從而降低兩岸螺旋敵意。

民進黨的中央層次的兩岸治理陷入困窘狀態,在某種程度及意義上已陷入藍地方層級政府所包圍,形成綠中央難以與藍地方在治理層次協同合作,綠兩岸政策形成及執行陷入一種孤島效應。當藍白區域治理平台與大陸進行城市交流後,這恐將切割民進黨主政中央層級與國民黨主政地方兩岸政策一致性,形成中央層級與地方層級兩岸路線及治理衝突。

最後,民進黨中央層級政府贊成兩岸城市交流,但地方政治精英卻全力反對,凸顯中央與地方政策觀點無法合拍。前總統蔡英文曾呼籲「恢復兩岸人民之間健康有序的交流」;時任黨主席賴清德,表示「願意與對岸交流、合作」,賴曾以台南市長身份出訪上海。20233月民進黨政府宣布恢復兩岸航點,包括開放10個定期航班航點跟13個包機航點,也多次表達期待雙向交流意願。

這顯示台灣朝野各黨派,依然共同認為「兩岸要持續對話交流」。針對雙城論壇,陸委會曾公開表態,「樂見台北上海雙城論壇,也會給予適當協助」。對於雙城論壇,民進黨呈現內部未整合或是中央層級及地方層級互扮黑白臉矛盾現象。民進黨內中央與地方表述具若干差異,凸顯其兩岸政策步伐不一致。

賴清德主政後,既宣稱兩岸互不隸屬,又宣稱兩岸要進行陸客來台觀光及陸生來台就學,這實屬目標及交流策略相悖離。民進黨曾在華山會議提出友善陸生及陸配政策,但卻未真正貫徹執行;且2024年大選前曾有民進黨籍立委候選人提出友善陸生政策。民進黨若要表達對兩岸關係發展的善意,何必捨近求遠,就先從肯定最近已舉辦海峽論壇及即將而來滬台雙城論壇開始。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